從敵方來看,蔣介石的兵力也發展到了他統治中國的最高峰———430萬人。同時,他還接受了日本侵華軍隊100萬人的全部裝備,美國又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大批飛機、大炮、坦克和各種武器裝備交給了他,幫助他裝備了22個整編師。國民黨統治區的土地麵積占全國土地麵積的76%,人口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71%,控製了大城市、大部分鐵路交通線和豐富的資源。
這樣,解放戰爭就出現了不同於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的新的特點、新的變化。我軍已經相當強大了,以往國內戰爭時期那種處於被“圍剿”地位的現象永遠不複存在了,我軍已經有條件、有能力進行大兵團運動戰。然而,這種強大又尚未從根本上改變敵強我弱的戰略態勢,我軍在戰爭初期還沒有力量立即①《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395頁。
實行外線出擊,對敵進行戰略進攻。戰爭的這一新的特點,表明解放戰爭的實際產生了新的規律,即:首先在解放區內線作戰,逐步改變力量對比,待條件成熟後再轉入外線進攻。正是通過對當時敵我雙方的情況和戰爭的新特點的分析,粟裕逐步認識和把握了新的戰爭的特殊規律,並提出了依托解放區以內線作戰粉碎國民黨進攻的意見。這一意見和以後的作戰實踐,為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進一步完善解放戰爭初期的戰略方針提供了重要依據。
粟裕說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蘇中戰役所提供的某些具體經驗將會失去它的作用。但這種從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著眼於戰爭新的特點及其發展,研究戰爭的特殊規律以指導戰爭的經驗,對我們學習和領會毛澤東軍事思想,以及研究未來戰爭是會長期有益的。這也恰恰是粟裕在指揮藝術上常常能高人一籌的原因之所在。
三、戰法的守常與創新戰法,用兵作戰的原則和方法。中國古代軍事謀略中有所謂“法有定論,而兵無常形”,不可“守一定之書,應無窮之敵”之說,強調將帥不要拘泥於用兵常法,而要善於通法達變,靈活用兵,出奇製勝。正如《孫子》中所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這也就是說,通常作戰都是用“正”兵當敵,用“奇”兵取勝。因而,善於出奇製勝的將帥,其戰法變化象天地那樣不可窮盡,象江河那樣不會枯竭。戰術不過“奇”“正”,可是“奇”“正”的變化卻是無窮無盡的。
在戰役指導上,粟裕也可謂通法達變的大師。他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指南,自覺地把唯物辯證法的原理運用於作戰指導之中,正確認識和處理作戰中的各種辯證關係,既堅持傳統戰法,又依據不斷發展變化的戰場實際而發展創新,從而在作戰中“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打了許多在軍事史上熠熠生輝的好仗。他在這方麵的思想是十分豐富的,這裏僅擇要作些介紹。
(一)選弱敵打與先打強敵我軍作戰的一般原則是先打弱敵,後打強敵。粟裕則認為:“強和弱的關係是相對的,或強或弱,部隊本身所具有的戰鬥力不是惟一的因素,而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戰役上來說,強和弱是辯證的,強敵而未展開,雖強猶弱”;“有時為了迅速改變態勢,扭轉戰局,我們也在有把握或既有一定把握又有一定風險的情況下先打強敵”①。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先打強敵,出奇製勝,這是粟裕作戰指揮藝術中一個突出的特點。
黃橋戰役,首殲韓德勤最強的部隊翁達獨立第六旅,是一著奇兵。我軍利用“青紗帳”的掩護,隱蔽接敵,對行進中的翁旅實施突襲,把它截成幾段,然後各個包圍,僅三個小時就全殲該旅。
蘇中戰役,首殲蔣軍嫡係整編第八十三師。首戰打這個強敵的根據在於,“這個部隊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驕傲”。因而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我軍敢於主動向他們攻擊,更想不到我軍會到他們的進攻出發地去打。
魯南戰役,先打強敵整編第二十六師和快速縱隊。這是因為敵雖強,但孤軍突出,態勢不利,且與馮治安部有矛盾,不會得到馮治安部的積極支援;我雖弱,但利用敵內部的矛盾,把握敵孤軍冒進的戰機,且戰役一開始就可以集中四五倍的兵力於敵,形成以多勝少的絕對優勢。
孟良崮戰役,割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它雖是強敵,但有致命的弱點,即它的重裝備在山區不能發揮威力,甚至成為拖累;其指揮官驕橫跋扈,與其他敵軍矛盾很深,在受到圍攻時不會得到鄰近敵軍的積極支援。先打該敵,以中央突破對中央突破,出敵不意,攻其不備,大奏奇效。
(二)誘敵深入與前部作戰誘敵深入是我軍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的一條重要的戰略指導原則,是當時我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通常實行的戰法。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指揮的三次反“圍剿”
作戰,就是實行積極防禦,誘敵深入,退卻到根據地的中部或後部殲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