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太後治下的中國(1)(1 / 3)

第1章慈禧的家世及幼年時光

葉赫那拉氏乃是滿洲的古老氏族之一。其祖先可以追溯至貝勒楊吉砮。楊吉砮的女兒於1588年嫁給努爾哈赤,即滿族統治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大清皇帝的直係祖先。楊吉砮屢屢率部侵襲明朝的統治區域,但1583年他不幸於奉天戰亡。

葉赫那拉氏族在朝鮮邊境一帶駐紮繁衍,乃至繁榮。這一帶位於長白山區,是滿族真正的起源地。在不斷侵襲相鄰富饒土地的過程中,楊吉砮和他的族人逐漸掌握了精良戰術,侵略欲望與貪念也與日俱增。現在看來,這片富饒的土地淪落到其他部族手中甚是可惜。

努爾哈赤的勢力不斷擴張,楊吉砮的女兒隨後升為皇後,他們的兒子皇太極後來從明朝統治者手中奪取江山,完成了統一大業,是為清太宗。

1835年11月,慈禧生於葉赫那拉氏家族,她一生注定影響無數中國人的命運。她曾經三次垂簾聽政,掌權近半個世紀。她的父親惠征,是一位世襲八旗將軍,最盛時擔任過道員,即道台。聯係其顯貴出身,同僚皆認為惠征實屬官運不濟。

慈禧三歲時,惠征於安徽任上病逝。他的遺孀及家人受到親戚穆揚阿的悉心照顧,孩子們也因此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穆揚阿的女兒也就是後來鹹豐帝的皇後,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多年。

近些年來,流言四起,多是針對太後卑微出身的無稽之談,有些簡直是荒謬可笑。它們大多出自一些八卦報紙,因為這些報紙總是喜歡靠聳人聽聞的小道消息來滿足讀者的獵奇心。毋庸置疑,部分流言純粹源於宮廷爭鬥中的嫉妒、惡意乃至仇恨,或出自開國元老及其他皇族高官之口。為了令慈禧“丟臉”,這些人以詆毀其本人及其家族為樂。由於他們身份顯赫,這些惡意中傷的流言便肆意傳播開來。北京、南方大部分民眾幾乎信以為真。

流傳的諸多版本中,下麵這一則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它出自道光第五子惇勤親王之口。惇勤親王本人雖因被過繼給惇恪親王而與皇位無緣,1875年時卻希冀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皇帝寶座。然而此念想被慈禧打破,自此他便對慈禧心存芥蒂。

據惇勤親王說,惠征去世後,慈禧母親獨自照顧一大家人。他們住在惠征生前任職的安徽寧國縣,生活窘困不堪,幾乎無以為生。為籌得前往北京的盤纏,他們幾欲淪落乞討的地步。幸虧在途中巧遇貴人相助。一位旅人誤將錢財送至他們的船上,本來打算收回,卻見他們生活得如此窘迫,頓生憐憫之心,執意將錢送給他們。

二十五年後,慈禧掌權攝政,當年送錢的那位官員前來覲見,慈禧念及當年的相助之恩,親自將此人扶起,並向其言謝。

一位地方官員逝世,他的家人生活變得困頓不堪,這樣的故事確實像模像樣,也挺新穎。但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這則故事並不是真的。惠征逝世的時候,他的家人包括妻子並沒有在他的身邊,而是早已趕赴北京,在那裏等待惠征前往接任正白旗一個新的職位了。

在此,不妨先對葉赫那氏族與皇長子一支間的淵源稍作介紹。

古往今來,這個問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意義重大。怡親王載垣垮台後,慈禧成為實際的統治者,葉赫那拉氏這支強大的氏族與皇室間由此產生了猜忌與摩擦。1898年戊戌政變後,兩者關係更加劍拔弩張。但畏於慈禧太後的“聖威”,皇室並未采取明顯的反動之舉。但是,紫禁城內實際已然禍流暗湧。例如,當時北京事變頻發,尤其是直隸總督端方,因為在慈禧太後的葬禮上大不敬遭到罷免一事,便昭顯了滿族部落之間的分歧之大,同時也昭顯了清政府失去慈禧太後強權後所麵臨的內憂外患。

外國人對清廷生活以及派係紛爭甚為不解,對於族譜、通婚、皇子過繼以及宗族糾紛等等複雜微妙的問題往往困惑無比。

值得一提的是,皇室分為正黃、正紅兩旗,為努爾哈赤本人及其祖先的後裔。他們聲稱自己才是清王朝的至尊(中國人大多讚同此種說法)。相反,慈禧,並不具備皇室血統(領主間通婚以及家族中女子嫁入皇室,隻能獲得尊號,並不能提升其家族為皇族血統)。

慈禧能夠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僅僅歸功於其家族勢力雄厚或是出了三位大清王朝的皇後,更重要的應歸於慈禧倍受寵幸而且威望極高。根據慈禧的臨終遺言,葉赫那拉氏長老決定,當今皇太後即光緒皇帝遺孀隆裕太後,同樣應該追隨其姑姑慈禧的步伐,掌管大清國事,至少也要垂簾聽政。慈禧治國有長遠打算,她立榮祿的外孫溥儀為幼帝,維持了自己的政道和權力。

宮廷間猜疑與分歧由來已久,一個重要原因是,道光皇帝的長字輩(浦倫貝子及恭親王為代表)擔心,當朝小皇帝抑或其父攝政王,會以皇帝諡號追封老醇親王,提升自己部族的地位至皇族長支。

這樣的追封在西方人看來並無大礙,但在中國人看來,是皇族小輩試圖篡奪皇帝諡號的大逆不道的行為。提升老醇親王之位至與努爾哈赤平起平坐,意味著又生出了一支新的始祖。老醇親王早已預見此事可能發生,意識到這必然會帶來諸多惡果與麻煩。因此,他早早便采取了對應措施,這點之後會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