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加林·庫普曼斯:線性規劃經濟分析法的創立者(2 / 2)

活動分析與投入產出法、計量經濟學相結合成為經濟計劃的有力工具。投入產出法與經濟計量模型著重於對經濟係統的描述和預測,但沒有進行最優計劃的能力。而活動分析卻能為製定最優計劃提供手段,並且可以用其對偶最優解——“效率價格”提供一種保證最優計劃得以實行的分權的自動控製方法。今天,對於西方各先進國家的管理人員、經濟學家來說,都把活動分析與線性規劃視作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理論和工具,並且已經發展到用於控製汙染、保護環境、規劃教育、製定區域計劃等廣泛的社會經濟領域。

1957年,庫普曼斯又出版了《關於經濟科學現狀的三篇論文》,這是他經濟思想的代表作。庫普曼斯指出,此書的第一篇是關於內容問題,第二篇是方法問題,第三篇是工具問題,都強調理論和經驗研究中的模型構造。這是出於以下信念:當今,經濟學作為一種實踐的藝術遠重於作為一門理論。在現階段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更願意認識到政府經濟政策的谘詢是委托給有實際經驗的經濟學家的,這需要提供不同於以前人們所習慣的思想之經驗方法,這就是三篇文章的共同的目的。

第一篇為《資源的分配和價格製度》。此文為活動分析、線性規劃這種新的經濟分析理論力圖構造一個完整而嚴謹的公理化體係。在文章中,他用一套定義介紹了點集、集的和、線性答問、凸性、緊集、邊界點等概念,並證明了一係列在給定約束下使線性函數達到極值的定理。然後提出一套關於決策者、消費者、生產者、資源持有者、局部非飽和、商品等假定,又用一些定義與命題確定了前述數學理論的經濟學意義,此文的主要目的在於論證在分散決策的經濟製度中,能用效率價格進行調節,達到所有資源的最優分配和利用。

第二篇文章為《經濟知識的構成》。此文著重討論經濟學研究的方法問題。他認為,誰都不能確定究竟是推理在先,還是觀察在先,因此兩者都可取,而他還是著重於推理,以建立經濟理論的公理結構。在經濟學推理過程中,以公理作為前提。

第三篇文章是討論經濟學的工具與經濟學問題之間的關係。他談到在經濟學中應用了大量數學上的定理,證明定理的方法及統計推斷方法。應用數學至少有兩方麵,一是以經濟文章改寫成數學論文形式;二是以不同的數學定理及觀念引入經濟學。他評價了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認為統計假設檢查及估計理論已相當成熟,統計推斷理論也非常有用。此種方法已被成功地大量應用於計量經濟學。

由於庫普曼斯對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創立做出的貢獻,1975年,他和康托羅維奇同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庫普曼斯1966年,獲比利時天主教盧萬大學經濟學名譽博士;1975年,獲美國西南大學數理名譽博士,1976年,獲費城大學名譽博士。他還是美國科學院、國際統計學會、美國管理研究會、數理學會、荷蘭皇家科學院成員。

庫普曼斯的主要著作有:《動態經濟模型的統計推斷》(1950年)、《生產和調度的活動分析》(主編,1951年)、《關於經濟科學現狀的三篇論文》(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