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2)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這一千古名句,是古今多少賢者的共同理想與追求,激發了多少仁人誌士的淩雲壯誌!在漫長的中國文明史中,像杜甫這樣具有深沉的憂國憂民意識並得到人們普遍承認的愛國憂民的詩人寥寥無幾。杜甫作為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詩人之一而銘記在人民的記憶中,曆史的記憶中。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而且被後世稱為“詩聖”,絕非偶然的運氣和曆史對他的偏愛,而是他一生勤勉樸實,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艱難中上下求索的結果。他的心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懷,他放棄統治階級的觀點而主動接近人民,他對國家治理方麵的傑出思想,他令萬世景仰的人格魅力,他在詩歌上的繼承與創新以及為後世現實主義詩歌所開創的道路……所有這一切,都使他成為一顆文化的巨星,更是中世紀裏一盞維護社會正義、使社會朝著光明的方向邁進的明燈。

在詩歌的創作上,杜甫運用了當時所有的詩體,並充分展示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為各種詩體樹立了榜樣。他在詩歌藝術上做出了種種有益的探索和變革,為後世詩歌創作樹立了典範與樣板。如在語言上的特色,大量采用俗語等,豐富了詩歌的語言,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性與親切感,並有助於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使詩歌更加貼近生活。另外,杜甫在詩歌語言的錘煉上也是很費心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表明杜甫在藝術方麵的艱苦努力和卓越探索。杜甫詩歌中警句奇句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杜甫的詩歌除了追求卓越之外,而且顯得很穩當,很沉重,有分量,絕無縹緲之感,這是很難得的。

除詩歌外,杜甫在從一個普通的人成長為一位偉大的人民詩人這一過程中,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妨在此略做討論。

其一是杜甫在思想上接近人民所進行的艱難求索與轉換。杜甫出生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享有種種特權,這個階層的人要變成一個同情人民苦難和書寫人民苦難的人,需要完成一個精神上的痛苦涅。杜甫之所以能完成這種重要的角色轉變,在於他能常反思自己的思想。經過許多年的對自己思想上的反省與探索,終於從感情上完成了遠離皇帝而走向人民的轉變,這使他與官場分道揚鑣。此後,他在精神上、行為上與百姓之間的聯係更密切了。他從此脫胎換骨,真正走上了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道路。這種反省與轉變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意誌力和精神上的痛苦,杜甫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其二是杜甫的愛國主義思想。在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上,杜甫是自屈原以後的又一位偉大人物,是曆代愛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偶像。由於屈原生活的時代所限,他缺乏杜甫那麼廣闊的社會視野,沒有來得及對愛國主義進行種種闡釋,而杜甫則以他自身的複雜經曆更加清晰地展示了愛國主義思想的精髓,能給人更加深刻的啟迪。因此可以說,屈原的愛國精神在杜甫那裏得到了闡發。如果說屈原是愛國主義這一民族精神體係中的奠基石之一,那麼杜甫則是這一體係上的巨廈。長期以來,杜甫的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對中國的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構建產生了巨大影響。後世的人民都以杜甫的愛國詩篇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榜樣教材,這些詩篇中的愛國精神滲透到了曆代知識分子的靈魂。特別是在國家衰亡、戰爭頻繁的時候,這種愛國主義的傳承就更加明顯。

其三是杜甫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杜甫的憂患是深廣的。他常常“百憂複相襲”,“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獨立萬端憂”,他既憂人民的疾苦,“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又憂國家的命運,“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這種心憂天下的憂患意識正是曆代知識分子在曆史風雲或大劫難麵前表現出積極的憂患意識的動因。而且杜甫是一個具有社會良知,為時代的不幸而憂患,因憂患而產生批判意識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憂患感的人很多,但要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或者采取某種方式去表達憂患幹預社會卻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而杜甫不但敏銳地感知到了社會的危機,還敢於為自己所維護的道德原則、價值觀念、人生理想和政治模式挺身而出,即使麵對強大的壓力也毫無畏懼。這反映了他的崇高修養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貴品質。

其四是杜甫敢於抗爭的偉岸個性。杜甫一生與命運的抗爭,與統治者的抗爭,較多地表現在詩歌創作上,在行為上體現的地方並不是很多。如杜甫辭官不就等,表現了他“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剛直個性。過去有很多人認為,杜甫對君主一味“愚忠”,以為他在統治者麵前總是討好式的歌功頌德,這其實是以偏概全,或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事實上,他討好統治者,是短時期內迫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實現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願望的一種調和與妥協,一旦被壓製得太久,看透了統治者的真麵目,願望永遠無法實現,他便再也不願這樣,於是他高昂起了頭顱,以自己的前途命運為代價,勇敢地向統治者的權威挑戰,拒不屈就。可見杜甫的骨頭是很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