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澤被後世,影響深遠(1 / 1)

杜甫雖然在湘江的一葉小舟中病疾而終,但他一生創作的一千餘首詩歌卻留在人間,成為人世的瑰寶,並在他死後顯示了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以他卓越的創作成就為後代樹立了典範,成為後世效仿的榜樣。

杜甫是一個集大成的詩人,對後世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他的詩歌被奉為“詩史”,杜甫詩歌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後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的複雜變遷,提供了當時的一幅遼闊而漫長的社會曆史畫卷,對後世研究杜甫以及他所處的時代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特別是對研究安史之亂以及盛唐轉衰的原因等具有重要的價值。這是杜甫詩歌對曆史研究的重要貢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杜甫詩歌是一部很好的研究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生活的曆史文獻資料,具有高度的史料價值。

從詩歌的角度來說,在我國詩歌的發展過程中,杜甫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他把現實主義推向了一個嶄新的更高的階段。他的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和那些“即事名篇”的寫作方法,直接開導了中唐時期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運動。他的那些敘事詩,如《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實際上就是新樂府題材。明代的唐詩研究者胡震亨說:“以時世入詩,自杜少陵始。”以時世入詩,從而廣泛地反映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現實,同時他的寫景抒情詩也聯係時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占有很大比重,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杜甫極大地發揮了詩歌的獨創性,為後世詩歌創作開辟了一個廣闊的領域。

杜甫詩歌的詩體豐富,充分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為當時與後世的各種詩體樹立了榜樣。詩歌在他手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用詩來寫傳記、寫遊記、寫自傳、寫奏議、寫書劄,甚至寫信箋、寫遺言等。總之,凡是他人用散文來寫的,他都用詩歌的形式來表現。在他之前,七言律詩是用來歌功頌德或是應酬的,但他卻用來反映社會現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變革,這個變革是杜甫以他的詩歌創作實踐進行的。這個變革對後世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來說有著巨大的影響,後世之劉禹錫、蘇東坡、陸遊、龔自珍等詩人,無不受其影響。

杜甫的詩歌繼承了《詩經》、漢樂府的優良傳統,同時吸取了南北朝一些詩人的藝術技巧,並在這些優良詩歌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在思想內容上,他憂國憂民,言人所不敢言,道人所不敢道。在藝術形式上,他融彙古今,采用多種藝術表達方式,甚至是民間口語,發揮了極大的獨創性。杜甫詩歌的創新精神也影響了後世很多詩人,如杜牧、王安石等人,在其詩歌創作上都具有其現實主義詩歌風格。

杜甫詩歌成為後世諸詩家學習的典範。元稹曾說,杜甫詩歌“鋪陳始終,排比聲韻”。朱東潤在《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中說:“獨唐杜工部如周公製作,後世莫能擬議”。《後山詩畫》中說:“學詩當以子美為師,有規矩,故可學。”胡應麟在《詩藪》中說:“盛唐句法渾涵,如兩漢之詩,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後,句中有奇字為眼,才有此句法……參其格調,實與盛唐大別,其能薈萃前人在此,濫觴後世亦在此。”從各種角度說明了杜甫詩歌作為規範、楷模,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力。

唐宣宗在杜甫死後做悼詩中有“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悵然”。杜甫的一些著名詩歌在後世每個朝代都家喻戶曉,並成為人們學習詩歌創作的典範。

元稹說:“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文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對杜甫有如此評價者,非元稹一人。杜甫獨一無二的文化業績,逐漸為後世文人所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