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李光耀:創造新加坡奇跡的開拓者(1 / 2)

1923年9月16日,李光耀出生在新加坡甘榜爪哇路92號的一個華僑家庭,他的家族已在新加坡居住了一百多年。祖父李雲良是一位飽受殖民主義壓迫的老華僑,他決心要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受到教育,日後成為與英國人平起子坐,光宗耀祖的人;父親李清坤是殼牌美孚石油公司的雇員,為了使來到人世的兒子在人生黑暗曆程中受到安慰,給他起名光耀,蘊含“光明普照”之意。

1945年,日本投降後,李光耀便遠渡重洋,到英國求學。在倫敦,他已經作為一個有左派傾向的民族主義者而受到注意。1950年8月1日,李光耀回到新加坡,港務局的人立即盯住了他。確實,通過抗日戰爭洗禮,通過劍橋大學政治和理論熏陶的李光耀,回來後就渴望登上政治舞台,雪洗殖民主義者的恥辱。法律也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光耀選擇了以法律為武器的鬥爭道路。回國後,他開設了一個律師事務所,積極投入到反殖民運動中去。他斥責“緊急法令”授予英國行政當局為所欲為的權力,組織工人、學生開展反殖民主義和反帝國主義活動,要求廢除“緊急法令”。到1954年李光耀準備成立人民行動黨前,他擔任著一百多個工會的法律顧問。他被認為是一次成功的郵政工人罷工背後的法律智囊,引起公眾的注意,很快成為一個“民族主義領袖”。從李光耀擔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達39年就可以得到證明。

西方輿論把人民行動黨歸結為親共的左翼黨,作為領袖的李光耀基本上否定了這一看法。他表示人民行動黨是一非共的社會主義黨,信奉“非共的民主社會主義”,黨的目標是“用和平與憲法的手段,來實現一個獨立的、民主的、非共的,社會主義的馬來亞”。

人民行動黨成立後,開始影響著新加坡的政治舞台。1955年,該黨首次參加議會選舉,獲得31個席位,並積極利用議會講壇,為新加坡的徹底自治而奮鬥。1959年,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經過艱苦鬥爭,迫使英國同意更改憲法。選舉產生的立法議會和新加坡政府。該黨在51個議席中奪得43席,成為獲得執政的第一大黨,黨的主要領導人李光耀出任新加坡地方政府總理,當時他隻有35歲。從此,在李光耀的領導下,人民行動黨作為第一大黨和單獨執政的地位沒有動搖過,一直保持到今天。新加坡也是一個多黨製的國家,可是,在人民行動黨威望的頂峰時期,該黨甚至獲得了議會的全部議席,或者僅有一、二個席位被別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所得,這在一個議會製的國家裏,實在是一種罕見的政治現象。

1962年,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號召新加坡人民投票支持成立馬來西亞。同年9月,71%的公民對此投了讚成票。翌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布成立,新加坡成為該國的一個州。但是,在這一新國度的地平線上出現了李光耀及人民行動黨預料不到的烏雲。在人民行動黨參加競選的過程中,馬來亞極端主義分子挑起了一連串的種族集團騷動,馬來亞民族統一機構領導人甚至宣稱:要把李光耀送進監獄。作為政治家的李光耀,愈來愈為馬來西亞的前途擔憂,覺得新加坡在馬來西亞未能得到公平對待。1965年,李光耀在新年獻詞中警告:如果1964年的錯誤在1965年重犯,馬來西亞很可能由於內部分裂而解體。隨著馬來西亞內部局勢的緊張化,事實終於被李光耀言中。1965年8月9日,李光耀宣布“新加坡為一個民主獨立的主權國家”,並很快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同年9月21日,新加坡共和國成為聯合國的成員國之一。次月,新加坡被接納為英聯邦第二十二個成員。作為新加坡主權國家的締造者,李光耀以第一任中央政府總理的身份出現在世界舞台上。新加坡開始了一個“改天換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