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金正日:致力朝鮮統一的領導人(1 / 2)

1994年7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最高領導人金日成主席突發心髒病去世後,時年52歲的金正日作為朝鮮勞動黨既定接班人名正言順地成為朝鮮的最高領導人。國際舞台上,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謀略展開外交,並取得頗為豐碩的成果。金正日特別注意與鄰國全麵修好:改善與韓國的關係,發展同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同日本的關係也得到改善。

朝鮮與韓國同屬一個民族,在近代經曆了一個不平凡的坎坷曆程。南北人民盼望和平,盼望統一,然而受到了美國的長期阻撓。金正日認為,朝韓兩方同屬一個民族,隻有團結和統一才有強大的力量。他主政後,積極致力於改善南北關係。他對金大中提出的“陽光政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歡迎,為表達他期盼國家統一的願望,金正日積極響應韓方關於實現南北和解與合作的提議,積極促進解決南北離散家屬和南北互換特使問題。2000年4月10日,朝鮮宣布,將邀請金大中於6月12—14日訪問平壤。這個消息舉世震驚,因為這是朝韓雙方首腦第一次會晤。在3天的高級會晤中,金正日始終表現得非常自然和風趣,甚至像英國人見麵時談天氣一樣同金大中談美食,使韓方官員忐忑不安的心大大放鬆。金正日以自己積極的態度和獨特的政治風範,巧妙地吸收了金大中“陽光政策”中的“雙贏”部分,使這次會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突破性成果,雙方簽署了《北南共同宣言》。該宣言強調: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的主人是朝鮮民族,雙方要團結起來,自主地解決一切問題,並采取積極的方式促進南北統一。雙方還決定交換離散親屬訪問團,並通過經濟等各個領域的合作增進相互團結與信任。這次會晤不僅為朝鮮半島走向統一打開了新局麵,而且對朝鮮拓展國際生存空間具有重大意義。

金正日一方麵全麵與鄰國修好,一方麵與美國巧妙周旋。他深知,朝鮮是個小國,麵對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必須加強謀劃,優化謀略,沉著應對。許久以來,美國一直企圖將朝鮮納入其“民主國家”的行列,使其成為它在亞太地區推行霸權主義的橋頭堡。朝鮮則堅持獨立自主及閉關鎖國政策,不屈服於美國的壓力。朝美爭鬥的核心問題是核武器和導彈試驗問題。朝鮮將擁有核武器視為抵禦美國攻擊、保障自身安全及在國際上享有發言權的重要條件,美國不能容忍朝鮮作為一個核國家而被國際社會所接受,也不能容忍朝鮮被懷疑有核武器而不受到核查。美國要求朝鮮執行1994年美朝核框架協議中的武器核查條款,對國際原子能機構開放,以使朝鮮核武器問題國際化。金正日麵對布什的壓力認真研究,沉著應對,利用核問題對美國“軟磨硬抗”,巧妙周旋,迫美讓步,從而擴大自己生存空間。

朝美核危機爆發後,金正日與美方一直圍繞是先對話還是先“棄核”、是進行雙邊還是多邊對話展開激烈爭論,解決朝核問題因此一直陷入僵局。但從2003年第二季度開始,在中國等有關方麵的積極努力下,金正日的態度有所改變,解決朝核問題出現轉機,先後成功地在北京舉行了中美朝三方會談和中、美、朝、韓、日、俄六方會談,朝核問題的解決由此出現了新的希望。2003年6月底以後,金正日的態度轉變更明顯,他決定由“鬥爭”重新回到談判桌旁。改變了原來隻同意與美直接談判的態度,同意舉行六方會談。2003年8月27—29日,舉世矚目的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六方代表團團長們走到一起,留下了具有曆史意義的六方握手鏡頭。首次六方會談最大的成功是確認了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啟動了和平解決進程。這次會談為繼續通過對話解決朝鮮核問題奠定了基礎,向著朝核問題的和平解決邁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