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4月5日,奧古斯特·孔德目睹克洛蒂爾德·德沃病逝,此後,孔德對她一直真心崇敬。1847年孔德是出人性宗教。1848年“實證主義學會”成立。《實證主義總論》發表。1851年孔德失去綜保工科學校輔導教師職務。《實證政治體係或論創建人性宗教的社會學》第一卷出版。其他各卷陸續於1852年、1853年和1854年出版。4月22日,孔德致函德·托盧澤,稱:“我深信可以在1860年前把實證主義改作為唯一真正完善的宗教,在巴黎聖母院前布講。”12月,利特雷及孔德的其他多位學生對孔德讚同路易·拿破侖發動政變感到惱火,並對新的哲學方向深感不安,退出“實證主義學會”。

1857年9月5日,孔德在巴黎默西厄·勒·普蘭斯路10號逝世。死時他的學生在場。

孔德從秩序、進步的原則出發提出他的社會學構想。他反對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學說,把重整法國革命後社會動蕩的希望寄托在工業社會自身的秩序上,最終以建立一種普遍人性的新宗教作為他的社會學任務。孔德認為,在整個世界發展中,群體、社會、科學甚至個人思想都經曆了神學、形而上學、科學3個階段。他所處的時代,神學思想已屬過去,支配現代人的將是科學思想;封建君主製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學思想為指引的工業社會;人類理智的性質和發展階段決定著社會秩序的組成和社會進步的類型;與人類理智發展的神學、形而上學和實證科學三階段相對立的社會組織形式,分別為神權政體、王權政體和共和政體。這樣孔德就把人類社會曆史完全歸結為人類的理智發展史,因而與理智發展最高階段相匹配的社會組織形式——工業社會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類的品格。孔德認為,為了獲得實證知識,要采用4種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曆史法。貫穿在這些具體方法中的基本原則就是堅持統一的科學觀,即認為社會同自然並無本質的不同,沒有必要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作出劃分。這一思想,為後來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也成為長期爭議的問題。

孔德按物理學的分類方法,把社會學分為社會動力學和社會靜力學。認為社會動力學是從社會變遷的連續階段和相互關係的過程來研究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規律;社會靜力學旨在研究社會各個不同部分的結構關係,以及彼此間持久不斷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幾個不同層次的結構和相互關係的各個方麵。孔德主張把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看作是密切聯係的和相互補充的科學。認為進步如果不同秩序結合在一起,進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與進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無法建立。

——傳世佳言——

科學是為了預見,而預見是為了獲取力量。

認識你自己,就是認識曆史。

觀念支配世界,否則,世界就是一片混亂。

然我們在數學上不允許兩個正確答案,為什麼在道德政治上就應該允許孔德開啟了社會學實證主義傳統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為迪爾凱姆等人從不同方麵加以繼承和發展,成為100多年來西方社會學發展中的主流。由於階級和曆史的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成分。但是他的實證科學理想,激發了後來幾代人為把社會學變成一門科學而辛勤努力,使這門相對較晚出現的學科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知識體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把他尊為社會學的創始人、奠基人,或認為是社會學的命名人。著有《實證哲學教程》《實證政治體係》《主觀的綜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