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理論的核心是圖式說。他用這個理論回答語句為何能表述實在世界中的事實,並回答關於命題的性質問題。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圖式反映命題與事實、語言與實在之間關係的本質,同時也反映命題的本質。他所說的圖式,指實在的模型,或者指它所代表的事實。構成圖式的是能以一定方式相結合的成份,這些成份在圖式中與對象相對應並代替對象。圖式本身之所以有可能被創造出來,依賴於它與被描繪的東西所具有的共同點或二者間的某種共同性。他認為,圖式能正確地或錯誤地描繪實在,因而它也必定與實在具有共同的表現形式。各種不同圖式不管有什麼樣的形式,其中任何一種圖式一般地描繪實在所必須的並與實在共同的東西,就是邏輯形式,即實在的形式。維特根斯坦指出,如果表現形式也就是邏輯形式,那麼,圖式就稱為邏輯圖式。每一種圖式都是一種邏輯圖式,但並不都是空間圖式或顏色圖式。他認為,圖式與實在相聯係,它通過表示原子事實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描繪實在。但圖式所表示的隻是它的意見,其真假在於它的意思與實在是否符合。維特根斯坦強調,事實的邏輯圖式就是思想,思考原子事實意味著創造它的圖式,真實思想的總和就是世界的圖式。
圖式說與維特根斯坦的意義理論和命題理論密切相關。他主張,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而命題是實在的圖式。維特根斯坦在其後的哲學思想中,拋棄了圖式說及其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邏輯原子論,以語言遊戲說代替了圖式說,以語言分析代替了邏輯分析,以日常語言代替了理想語言。此外,他還引進了“生活形式”概念。
維特根斯坦的後期哲學仍然以語言理論為基礎,同時也關心並探討語言的性質和界限、詞的意義以及有意義與無意義的分界等問題。不過,他對這些問題采用了經驗的考察。結果以語言的雜亂性觀念代替了語言與實在之間結構上的一一對應的觀念。
維特根斯坦是語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學主要研究的是語言,他想揭示當人們交流時,表達自己的時候到發生了什麼。他主張哲學的本質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是整個文明的基礎,哲學的本質隻能在語言中尋找。他消解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唯一本質,為哲學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分別代表了一生兩個階段的哲學體係。前者主要是解構,讓哲學成為語言學問題,哲學必須直麵語言,“凡是能夠說的事情,都能夠說清楚,而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沉默”,哲學無非是把問題講清楚。後者又把哲學回歸哲學,在解構之後是建構,創造一套嚴格的可以表述哲學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日常生活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這是哲學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哲學的本質應該在日常生活解決,在“遊戲”中理解遊戲。
——傳世佳言——
信仰是我的心靈、我的靈魂所需要的。
凡能夠說的,都應當說清楚;凡不能夠說的,就應當保持沉默。
時空中的人生之謎是在時空之外解開的。
哲學應當把不加以澄清似乎就暗昧而模糊不清的思想弄清楚,並且給它們劃出明確的界限。
維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學對邏輯實證主義有決定性影響。他的後期哲學對日常語言哲學和科學哲學中的曆史主義有較大影響。
維特根斯坦作品的源泉來自摩爾的《倫理學原理》和羅素與懷海特寫的《數學原理》。著有《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等。
1951年4月29日,維特根斯坦與世長辭。他的臨終遺言是:“告訴他們我這一生過得很好!”
他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一個哲學的傳奇故事。他和蘇格拉底、斯賓諾莎、薩特的一生一樣,本身就構成了哲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