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送葬行列

(一)鋼琴奏鳴曲

作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以深刻、銳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時代和社會的本質。他的創作反映了人民的苦難、鬥爭和希望,表現了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內容。雖然在他生活的時代,曆史經曆了異常複雜曲折的變化,但是,他始終不渝地反對封建專製主義,追求當時進步的資產階級的理想,並且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大膽地、頑強地表現了這一點。他的作品帶有鮮明的社會意義和深刻的哲理性。這是他創作最為可貴的地方。

貝多芬是一位富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思想跟高尚的感情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嚴密的結構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手法,用音樂表達出來。他非常忠實地、自覺地繼承了德國優秀的音樂傳統,同時,又大膽地突破了前人的經驗,在音樂藝術的創作中,作了許多革新與創造,有力地推動了音樂創作的發展。因此,貝多芬不僅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偉大的文化巨人,而且也是當時整個時代的進步文化的傑出代表。

在各種音樂體裁中,貝多芬比較善於寫作器樂作品,尤其是善於寫交響樂、鋼琴和器樂重奏等樂曲。

貝多芬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九部交響曲,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奏曲,許多管弦樂序曲,大量的戲劇配樂,室內樂作品,兩部大型的彌撒曲,二十一套鋼琴變奏曲,還有一些歌曲創作等等。下麵分別作一簡略介紹。

鋼琴奏鳴曲是一種鋼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歐洲古典音樂中常用的一種大型的、多樂章的鋼琴作品結構形式。這種樂曲形式經過二百多年曆史的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結構。在海頓、莫紮特時代,鋼琴奏鳴套曲往往由三、四個樂章組成。這些樂章的安排大體上是: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快板(共三個樂章);或是: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第四樂章——快板(共四個樂章)。在速度上,各樂章之間形成了:快——慢——快的對比。

按照常規,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大都采用一種叫“奏鳴曲式”的結構。奏鳴曲式的結構比較複雜。一般來說,它包括三大部分,即: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呈示部又包括主部和副部。主部、副部的音樂形象常常是互相對比的。呈示部將這些形象不同、互相對比的主題展示出來,由展開部將其加以展開和發展,有時還使它們的矛盾激化,然後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在音樂上一般是呈示部材料的重現,從而使樂曲達到最後的統一。如果用圖式表示,它是這樣的:

在鋼琴音樂方麵,尤其在鋼琴奏鳴曲的發展中,貝多芬是有突出貢獻的。他年輕時是個出色的鋼琴家,尤其擅長即興演奏。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上,他特別重視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把它們擺在同交響曲一樣重要的地位上。他的老師和前輩海頓、莫紮特等人,大都把鋼琴奏鳴曲當作教學的教材,但是貝多芬卻把它們當作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他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傾注於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中,並通過這種形式大膽地表達了自己對時代和社會的認識。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要求鋼琴奏鳴曲具有更寬廣、更富有戲劇性的音樂效果。因此,他不僅擴大了鋼琴的演奏音域,增強了力度的對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而且還加強了奏鳴曲式結構內部的對比因素,擴大了展開部的矛盾衝突和發展的動力,使得他的鋼琴奏鳴曲遠遠地超過了前人,創造了他自己的獨特音樂風格。由於貝多芬對鋼琴奏鳴曲的卓越創造與貢獻,使鋼琴藝術的創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在鋼琴藝術的發展中,是一座重要的裏程碑。

《“悲愴”奏鳴曲》(作品13號)

這首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於1797年至1798年,是貝多芬二十幾歲時創作的。其標題“悲愴”是他自己起的。其原文“Pathetic”含有悲壯、感情強烈的意思。

貝多芬從青年時期起,就被生活的旋渦一次次地衝擊著。他遭受過各種曲折和不幸——早年喪母、貧困、失學、撫養弟弟和照顧父親的生活……等等,這些生活重擔過早地壓在了他的肩上,而且在他還隻有二十歲時,就患了嚴重的耳病。《“悲愴”奏鳴曲》正是在這個時期寫的。這首樂曲表現了青年時期的貝多芬對不公正的人生和命運的憤懣與反抗,表現了他對不平等的社會的強烈不滿,也反映了他對理想的熱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