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以貢獻求發展因無界而有道(1 / 1)

2015年11月,收到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送來的即將付梓的《大學無界》書稿,讓我為本書寫一篇序文,我欣然應允。該書通過近60位海外教育學院校友在學院的學習經曆及創業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學院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彰顯了學院對大學服務社會的創新、突破和升華。這本書不僅是對海外教育學院十餘年辦學成果的一次檢閱,也是對上海交通大學120周年華誕的獻禮,尤具紀念意義。

2002年11月,我還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任上,時任校長謝繩武同意批準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並明確要求學院堅持國際化辦學,滿足社會教育需求,以企業運作方式進行多層次、多模式的探索。在之後的時間裏,在學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學院不斷創新開拓,迎難攻堅,辦得有聲有色,從籍籍無名快速成長為我國高端繼續教育的一大知名品牌。對學院取得的成功和突破,我感到由衷高興,也甚感欣慰。

巍巍交大,百年含英咀華,遍布全球的校友一直是交大最寶貴的財富,是支持交大繼往開來的源源動力。建校120年來,交大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各類人才逾30萬,造就了一大批治國英才、科學大師、實業巨子和文化精英,交大也因此成為孕育科學理性、引領知識創新和推動社會進步的熱土。這本書中所呈現的交大海外校友故事,其篤學不倦、精勤進取、飲水思源的精神麵貌無不是繼承百年交大優良傳統、德沃群芳集體寫照之一部分。

十餘年來,學院從一紙“批文”開始,首創了30多項緊貼社會需求的創新課程,覆蓋綜合管理、行業管理、金融、財稅、人文等多個學科領域,累計培養了以企業家為主體的70000餘名學員,“學在交大”蔚然成風。在他們中間,不乏有學習多達十門以上課程的“學習標兵”,有奧運冠軍,有父子、兄弟同堂,有蜚聲海內外的企業巨子,有嶄露頭角的企業家二代,更有一批“學而優則教”的企業家學員走上講台,完成“亦生亦師”的角色互換;在他們中間,公益善舉層出不窮,“公民精神”成為學院必修課。這些莘莘學子,如同交大勤勉學風和飲水思源精神感召下播向社會的無數“火種”,漸成燎原之勢;在他們中間,許多學員以學習驅動企業做大做強,催生出一家家上市企業,提高學校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度。也有學員企業通過學院平台緊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互聯網+”浪潮,孵化出一個個鮮活的創新項目、創業平台,開拓了學校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渠道,助力學校成為創新驅動的策源地。我欣喜地看到,學院發揮教育及校友資源,積極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與300多家知名企業和地方合作,以送教、助困、引資等多種方式推進區域經濟發展,以創新人才的輸送撬動社會服務支撐體係的建設。

“十三五”期間將是我國迎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最後衝刺的五年,也是中華民族複興史上特殊而關鍵的五年。為緊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培養卓越的創新、領軍人才為己任的高等學校又將麵臨機遇和挑戰。而以培養、培訓國家各行各業、方方麵麵的“當班人”為主要任務、處在直接為社會服務最前沿的繼續教育尤其是高端繼續教育,必將大有作為。

前不久,國務院正式公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總體方案》,提出到2020年一批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目標,這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2.0版。經過“211工程”、“985工程”的重點建設,在國家及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學抓住發展機遇,持續深化改革,總體實力和水平已經處於國內一流大學前列,各項國際可比指標快速接近世界一流大學。因而學校提出了再經過五年的努力,將上海交通大學初步建成為英才輩出、貢獻卓著、製度規範、文化先進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我相信,海外教育學院一定會在學校衝刺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不負使命,勇作貢獻。

舟循川則遊速,人順路則不迷。希望海外教育學院繼續呼應時代所需,敢於探索、敢於創新,辦出交大特色,走向世界前沿,創造出更多更精彩的“交大海外”故事。

大道漫漫,大學無界。是為之序。

王宗光

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主任

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