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人生麵臨的第一次困境竟然是無法選擇,葛寧遠並無太多怨言。“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沒有絕對的好和壞,所以這麼多年也鍛煉了我能夠承受任何壓力的特質,我可以背很重的十字架,再重都可以背”,當時隻有19歲的他深受母親“吃虧是福”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凡事順勢就好,在實驗室搞科研也一樣可以學習。如果人生就此波瀾不驚倒也符合葛寧遠的追求,然而,由於受父親“海外關係”的一再牽連,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他在時代的大浪中顛沛流離,錯失了不少工作機會,包括一段不錯的姻緣。這其中,無法留在大學繼續學習深造,成了他心頭最大的一個遺憾。
70歲重回交大課堂“充電”
在國家機械工業部上海綜合工業實驗所,葛寧遠待了整整38年,他主持完成的課題曾得到過全國科技大會、上海市科技大會以及機械部的獎勵。1992年,在單位下達下崗任務之際,他意外地接到了要他提前兩年退休的通知。此時,恰逢中國改革開放,在一片“下海”的浪潮中,他離開了體製內的工作單位,與一個朋友在昆山投資了一家專供出口的液壓機械廠。幾年後,由於作為工廠產品全球代理的美國公司全球市場計劃的失敗,導致公司財務巨大損失而處於半停滯狀態。2003年,在合夥人的“慫恿”下,他把工廠搬到了上海,同時購置了昆山工廠的土地準備做房地產開發。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用人不當,加之合夥人自行把資金抽走,不僅地產項目沒能做成,資金鏈斷裂也使得他在上海的工廠不得不倒閉。為了還清銀行貸款,他賣掉了工廠和自己的房產,彼時的他不僅官司纏身,而且前前後後損失了數千萬元。
葛寧遠的第一次創業就此宣告失敗,這一年,他70歲。這一次失敗,使他“元氣大傷”。經過一番考察,他將下一次創業的目光投向石油和新能源。但是這一次他沒有“輕舉妄動”,因為他知道,如果繼續創業的話,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學習,“絕對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2008年,處於人生最低穀期的他重回交大,在海外教育學院報讀了“國際創業投資師研修班”,成為了學院建院以來年齡最大的學生。
這次重回母校學習,彌補了他半個世紀之前的遺憾。“我以前考大學的時候,有一個說法叫做‘北方考清華,南方考交大’。作為交大的學生,我始終不能忘記交大,一定要為母校爭光。這次創業我不能再失敗了,到了我這把年紀,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了,所以我毅然決定重新回到母校學習新知識。”他說。在海外教育學院的這段學習,給葛寧遠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尤其在融資方麵,他不僅學習到了相關知識,還在學習過程中與授課老師一起就實際融資問題共同探討解決方案。當時投融資班的一位課程教授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資本運營研究中心副主任、夏鼎資本創始人葉峰,葉老師有感於葛寧遠的年齡和經曆,就對他說“你這麼大年紀了,不要自己幹了”,並力邀葛寧遠加入自己的一個創業項目,僅需他出資少許。葛寧遠大受感動,但是那時的他官司纏身,“恐怕難以受此重托,辜負了葉老師的信任”,最終他帶著一絲遺憾婉謝了葉峰老師的好意。
學習學習再學習,是已到耄耋之年的葛寧遠生活的全部,因為時間對於他來說,比一般的人要寶貴得多。“國際創業投資師研修班”課程學習結束後,學院為他頒發了“終身學習獎”。
耄耋之年再創業
海外教育學院結業一年之後,葛寧遠移居美國,開始了他的二次創業生涯。這時他已是75歲高齡了,這一次的創業,他不再偏聽偏信,而是自己“看清了前景,拿定了主意”,因為在他看來,創業內容至關重要,幾乎決定著一個項目的最後生死。
“這一次創業,也許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後一次了,我一直在考慮我應該做什麼,後來我想到能源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於是我就考慮做有關石油和節油新能源的項目。”當時石油價格上漲很快,但事實上由於技術原因,有50%的石油在地下無法開采。石油開采一般使用鑽井,鑽到了油水噴出來,因地下壓力不夠,往往油水噴到一定程度就不噴了,接下來隻能通過灌水、蒸汽的方法進行再次開采,但最終還會有將近一半的石油無法開采出來,這導致很多油井就這麼被關閉掉,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據悉,像這樣廢棄的油井在加拿大有將近20萬口。“中國的女首富張茵建造紙廠,就是把美國的廢紙賣到中國來,我想想我能撿到什麼‘垃圾’呢?當時就考慮到了石油,這麼多油井荒廢掉了,我想看看有沒有辦法把石油這個‘垃圾’撿過來”,於是葛寧遠帶著自己的團隊研究出了一種針對迦南達油砂開采的新采油技術全HTPC,中文稱“高溫物理化學采油法”,能夠極大地提升石油的開采效率。2009年,他徹底結束了自己在國內的所有業務,全身心投入到對加拿大石油行業進一步深入調研中。2011年,他在加拿大多倫多成立了“亞加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在北美地區推廣這種全新的油田開采技術。2013年,他在第二個油田完成了第一輪實驗,該采油法在2015年加拿大國際油砂展會亮相之後,得到加國相關石油權威部門的重視,並支持他2016年三季度前完成多個油田經濟效益的驗證實驗,年底前全麵開始商業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