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國大學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的曆史演變及現實思考(1)(1 / 3)

汪曉村、鮑健強、池仁勇、虞曉芬

大學專業從社會的角度看是“高等學校根據社會分工需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1]。

從學校內部角度看,“大學專業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2]。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大學專業一詞是指範圍大小不同的專門“領域”,大體相當於《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課程計劃和主修課程[3]。大學專業設置和調整既是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更是一國經濟體製和教育管理模式變換的直接體現,反映了政府、大學、市場三者關係的變化。在不同的經濟體製和高等教育的不同發展階段,大學專業的設置和調整具有不同的特點。本文擬對我國大學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的曆史演變進行梳理,並在此基礎上探尋新時期我國大學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的途徑和方式。

一、計劃經濟體製背景下大學本科專業設置的特點

我國近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是從19世紀末開始的,其標誌是大學的形式從傳統的書院轉向大學堂,從以文為主轉向“分科立學”,吸收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內容。例如,1901年京師大學堂第一次提出了分設經學、史學、格致學(科學)、政治學、兵學、農學、工學等科目的“七科分立”方案,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設置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學科專業。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將大學學科專業及課程分為經學、政法、文學、醫學、格致、農學、工學、商學八個學科門類共46種專業。1912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規程》,將大學學科專業分為文、理、法、商、醫、農、工七個學科門類共69種專業[4]。至此,中國近代大學專業體係初具規模,大體定型。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大學本科專業設置的特點,一是在專業設置上,主要通過移植西方的教育體係而形成,如自然科學中的數、理、化、天、地、生等專業,社會科學中的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專業,主要是通過“引進移植”而創立。中國傳統學術中固有的科目則經過“創造性轉化”成為近代學科專業,如人文科學中的中國哲學、文學、曆史學等。二是在教育內容上,西方的科學與中國的經學並存,包含了中學與西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等科目[5]。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大學的專業設置主要受歐美等國的影響,以學科和學術為導向,職業和應用的色彩很弱。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直接引進和參照蘇聯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建立了一套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係。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我國大學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經曆了三個階段:

(1)建立與計劃經濟體製相適應的大學製度。1952年開展的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改變了原有的“大學-學院-係”的組織體係,建立了“大學-係”、係內設專業、教學研究組(室)的大學內部組織結構,建立了以專業為中心、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製度。在專業設置上則偏重工科、師範教育,財經、政法專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個時期的調整,標誌著以蘇聯模式為藍本的高等教育製度的基本確立。

(2)建立與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大學學科專業體係。1962年國務院編製了《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和《高等學校絕密和機密專業目錄》,製定了統一的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對大學學科專業結構作了大規模的調整。1963年國家共設置專業510種,其中《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設置專業432種,《高等學校絕密和機密專業目錄》設置絕密、機密專業78種,初步形成了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