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基於勝任特征的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研究(1)(1 / 2)

龐鑫培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1]。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維護高校穩定的重要組織保證和長效機製,對於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當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強調要不斷完善輔導員隊伍培養機製,著力推動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因此,用勝任特征的新視角來研究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勝任特征:輔導員專業化建設的一個新視角

(一)勝任特征的內涵及其應用

勝任特征,國內也有學者稱為勝任力、能力、素質或勝任資質等。國外稱作competency或competence。目前國內外學者因為研究角度不一樣,因而,對於勝任特征迄今為止尚沒有統一的定義。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L.M.Spencer[3]所提出的定義。該定義指出,勝任特征即能將某一工作(或組織、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與表現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社會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並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的特征。據此定義,勝任特征具有三個特征:與工作績效有密切的關係,甚至可以預測員工未來的工作績效;與任務情景相關聯,具有動態性和相對性;能夠區分業績優秀者與業績普通者。勝任特征概念提出來之後,迅速為西方學術界所關注,並深深地影響了美國心理學界和社會公眾的觀念。

國內有關勝任特征的研究基本上基於西方的理論背景,最早多數應用在企業界,研究各種經營管理人員、銷售人員等的勝任特征。1999年,王重鳴提出了跨文化背景下基於勝任特征的管理發展模型的四個維度;同年王曉軍嚐試構建了我國工作背景下的勝任特征模型。2001年,李虹提出了中層管理者工作勝任特征的六種行為類型。2002年,時勘等運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分別建立了通信行業管理幹部和民營企業高層管理者的勝任特征模型。2003年,徐芳通過問卷調查與關鍵行為事件訪談,得出了企業研發經理的勝任特征的重要程度排序。隨著國內勝任特征研究的發展,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寬到教育界。

(二)高校輔導員的勝任特征

高校輔導員勝任特征可以定義為能量化的並且驅動輔導員優秀工作績效的深層次特征,包括特質、動機、自我形象、價值觀或態度和知識技能等。相應的勝任特征模型是這些深層次特征有機的組合[4]。近年來,勝任特征概念被在高校輔導員隊伍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山西大學楊繼平教授首先開拓了勝任特征在教育領域的研究,提出了該校輔導員的16項勝任特征;重慶大學的羅滌進行了以勝任特征為導向的高校輔導員績效評估研究;西華大學的蘇文明進行了基於勝任特征的大學輔導員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東南大學的陳濤進行了從勝任特征視角看高校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這些研究把勝任特征擴展到大學輔導員崗位上,推進了勝任特征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對如何有效開發和管理輔導員人力資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但這些研究隻是基於問卷調查和訪談,用簡單的統計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處理,對於收集到的這些項目能否預測輔導員的工作績效,並沒有進行過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