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成人高等教育和諧發展的重點及其實施(1)(1 / 2)

陳龍根、羅永彬

一、成人高等教育發展模式、重點、特點和現實意義

(一)構建成人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基本思路

以知識經濟為時代特征的21世紀成人高等教育正在呈現出為成人提供終身化的生存競爭手段和以各個個體終身學習、自我完善、全麵發展為終極目標的、服務於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發展趨向,並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江澤民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也曾強調指出:“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不斷更新知識的需要。我們要逐步建立與完善有利於終身學習的製度,學校更進一步向社會開放,發揮學曆教育、非學曆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多種功能,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強相互間的銜接和溝通,為學習者提供多種多次受教育的機會。要以遠程教育網絡為依托,形成覆蓋城鄉的開放教育係統,為各類社會成員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開放教育服務。”我們認為,新世紀成人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終身、開放、多樣、創新等教育理念為指導,在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三者整合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傳遞的高等終身教育體係的基礎上,以學會生存、學會創新、學會學習、學會關心,以及提高素質、提高生存質量、完善人為目的,依托網絡,以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成人高等學曆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生活教育、閑暇教育和其他非正式教育為基本構成要素,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以網絡教育為主陣地。

(二)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發展重點

繼續教育是為處於職業生涯中的社會成員提供崗位所需的,以提高和完善智能,更新、擴展和重組知識和技能結構為目的的教育和培訓活動。它是高中或大學後教育的延續,覆蓋了成人職業生涯的全部時空,是終身教育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成人高等教育以“大力開展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作為重點”[1]是在1993年提出的。至今,在全球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國際背景下,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的指引下,在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規模(1800萬人)居世界第一,具有高等教育學曆的從業人口總數(7000萬人)居世界第二[2]的基礎上,近年來,北京、天津、河北、福建、廣東、浙江等省市先後出台了繼續教育的專項法規,使成人高等教育以繼續教育為重點得到了相應的法規保證。可以預見,“國家建立和完善崗位培訓製度、證書製度、資格考試和考核製度、繼續教育製度”[1]的新局麵必將到來。

(三)成人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特點

成人高等教育在實施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發展重點的過程中,充分顯示出以下鮮明的特點。

1.終身性

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是在1993年確立的“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發展的一種教育製度”[1]的政策推動下實施的。我國的繼續教育在萌芽階段就在終身教育的原則指導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而逐步壯大起來的,它麵向整個社會成員,教育的時間也貫穿於人的一生,促使社會成員終身受益,從而體現它終身性的特點。

2.專業性

繼續教育一般以從業人員為對象,針對作業人員的崗位需要開展的,使他們接受“能經常獲得知識、技能的補充、更新、提高和完善的教育”,“重點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3]。如浙江省實施的“萬名公務員公共管理培訓工程”、“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3年3萬新技師工程”[4]等培訓和繼續教育,就是分別以提高執政能力、企業經營和競爭力、專業技術員和工人的創新力等為本,充分顯示其專業性的特點。

3.多元性

我國的繼續教育主要依托高校、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和社會團體來實施。其教育對象包括大學後在職的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崗的各級各類工作人員等;其層次有高、中、低之分;其形式則有脫產、半脫產、業餘學習,結合課題學習和研究等;其舉辦者有高校、企業或企業與高校合作聯辦、科研院所、其他社會組織等,充分表現出其多元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