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試論我校服務型學生工作模式的構建與探索(1)(1 / 2)

陳浚

學生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承擔大學生政治思想的引領、行為品德的塑造、日常事務的管理等多項職能。而傳統型學生工作過於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過於剛性的管理模式正麵臨著挑戰。同時,2009年6月我校成為省部共建高校後,“有特色、高水平、示範性”的發展目標也需要學生管理部門亟須更新管理理念,改變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內容和管理體係。服務型學生工作的提出既是客觀形勢的要求,也是適應新要求下學生工作的必由之路。

一、服務型學生工作產生的背景

自上而下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曾是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方式,對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保障教學科研秩序的穩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撐作用。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一步深入,目前高校的學生管理也隨著社會轉型期的變化而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的以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剛性的行為管理為主的學生工作模式已很難滿足社會發展、教育發展和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需要。服務型學生工作模式的提出既來源於目前傳統管理型模式效率的日漸低下,也來源於社會發展帶來的高等教育觀念的改變,教育主體(學生群體)特征的多元化變化。

(一)社會多元化發展帶來的高等教育觀念的改變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高等教育觀念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新近提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了“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明確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是高等教育今後努力的重中之重。而傳統剛性的管理方式,過於強調學生的共性,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妨礙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對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隻有改革原有的學生工作模式,確立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的管理理念才能為學生的成長營造一種寬鬆的環境,創造一種有利於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條件與環境。

(二)高校與學生關係的變化

隨著與高等教育改革相關的係列製度實施,高校與學生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如高校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消費觀念的提出,使得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學生不再僅僅是高校隸屬的產品,同時也是高校的客戶,獲得高質量的服務日益成為學生的消費需求。因此,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已成為高校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方式,轉變原有的學生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

(三)大學生群體特征的變化

隨著國際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國內社會、經濟體製的進一步變革,使得在此環境中成長的當代大學生具有與之前學生相比更多的不同特點。從去年開始,大批90後大學生已經開始入校,他們所表現出的特質與獨生子女、80後等群體既有相同點,又有眾多的不同點。如在認知上,一方麵他們對新事物的理解和判斷有著他們獨特的認識,但另一方麵他們也存在著過分自我、最求個性、功利意識強等問題;在情感上,一方麵他們有較強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麵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在行為上,一方麵他們敢於反抗父母、學校的一些不合理的說法和規定,另一方麵尚未成熟的價值觀往往導致他們會出現一些偏激的行為。目前大學生的這些特點對高校的學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時俱進地改變學生工作模式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四)大學生發展需求與期望的變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社會、尊敬和自我實現。當代大學生的發展需求更著重於社會的需求和尊敬的需求,尤其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高校的學生工作應以學生的高層次需求為導向,樹立新型的服務型管理理念,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成才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