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般若真經》
取勝後的柳芒,麵部表情平淡,甚至看不出丁點兒的變化。在台下眾人的掌聲及喝彩聲中顯得出奇的冷靜,因為剛才的勝利在他心裏根本沒有任何分量。
他此次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取得惠普大師的認可,能夠或得傳授《般若真經》。
柳芒師從於明幻師傅,專門研習劍術,當一個劍客的劍術達到一定程度後,如果再想取得突破,最大的瓶頸就是劍客自身的內力。
《般若心經》就是一部內功心法。
當年燕王朱棣曾被建文帝派北平都指揮使張信追捕,豈料張信曾為朱棣舊部,非但沒有將朱棣捉為階下囚,反而帶兵投靠了朱棣。建文帝一怒之下便將張信的全家上下一十八口人全部處以極刑,屍首扔於皇城十裏外之荒野。一個遊腳僧人恰巧路過,默默的做了法事,埋了屍體。
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奪得政權,張信四處打聽尋找這位遊腳僧人,終於在一個小寺院裏找到了恩人。
出家人四大皆空,僧人拒絕了張將軍所提出的一切好意。張信無奈隻得離去,臨行時心裏忽然有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找工匠將寺院整個返新一下。
最後,小寺院樣貌煥然一新,不但整體翻新,而且還擴大了不少。張信還給寺院掛了一個牌匾——“法恩寺”。
不久朱棣率兵五次親征蒙古。有次,張信率部下在追擊一個蒙古王室時,對方急於逃命,丟下了大量的金銀財寶首飾古玩。其中有一個紫檀木盒,張信拿來打開後發現居然是本經書,這本書破舊不堪,連個經書名都沒有,與外麵的紫檀木盒成鮮明對比。張信稍一思索,覺得這本經書雖表麵破舊,但必定會很珍貴。便別花獻佛,帶回法恩寺交給了那位僧人。
等朱棣將南北邊防鞏固好了之後,大軍班師回朝。失去親人的張信時常感到心灰意冷,便退出了朝堂,帶著幾個不離不棄的副將深藏功與名,斬斷塵緣,一起來到法恩寺。
從此法恩寺改名為法空寺。原來的僧人們教這群武夫誦經;武夫教年輕僧人防身功夫。
而後來張信發現,他從蒙古帶來的那本經書居然融入了極其深奧的內功心法,雖然憑他的悟性並不能參透,但它的威力他卻能切實的感覺的到。張信怕此書日後落入惡人之手,便取名《般若心經》藏於寺內,世代保管。
幾十年後,寺院的一個小僧人居然參悟這本經書的奧妙。一次下山正遇到一夥土匪搶奪良家婦女,小僧人在感化土匪不成的情況下,逼不得以采用了暴力方式解決…幾十個土匪落荒而逃,從此法空寺藏有絕世武功的流言四起,武林中不斷有人來窺探,逼不得已,法空寺開始人人習武。
2差距
柳芒知道,現在的他,想要達到目的還有一個更殘酷的考驗,那就是接下來他將直接挑戰自己的師傅明幻。
明幻師傅的武功到底怎麼樣,柳芒從未真正見識過。因為明幻除了平日裏傳授劍法外,從未在眾弟子麵前出過手。
但柳芒清楚地知道一點:師傅的武功絕對深不可測。
這讓柳芒心理上有了波動,握劍的手開始有點顫抖,額頭上甚至冒出些許汗珠。他畢竟才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明幻師傅上台了。
他的表情看上去更加平靜,仿佛前麵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柳芒同時戰敗兩名弟子的精彩表演在他眼裏可能就好像是幾個小屁孩在打架一樣。
明幻看了一眼身後的惠普大師,微微點頭。轉身看向柳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