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是一位博學多才、胸懷大誌,以經世致用為念的學者,生平著作甚豐。有目錄可考的達30多部,內容涉及經學、音樂、語言文學、天文曆法、地理、法律、軍事、醫學、財政、農業等。據《宋史·沈括傳》記載,“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可惜這些著述大多失傳。現在留傳下來的有他的詩文集《長興集》,原書41卷,現僅存19卷,醫學著作《良方》一書世傳也非原本,後人將蘇軾醫藥雜說附入此書,改名為《蘇沈良方》,明中期以後也失傳,清修《四庫全書》時才從《永樂大典》輯出。此外,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保留有沈括參加對遼交涉的工作記錄《乙卯入國奏請》、《入圖別錄》的逸文。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隻有這部負有盛名的《夢溪筆談》。
作品快讀
《夢溪筆談》是一部成書於北宋的筆記體著作。但它不同於一般的雜錄和隨筆,其實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學術著作,廣泛地記載了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成就。它既是作者沈括畢生科學研究的結晶,也反映了當時最新的科學文化水平,不愧是我國曆史上一部博大精深的科技名著,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不朽著作。
《夢溪筆談》共26卷,再加上《補筆談》三卷和《續筆談》,共列有條文609條,遍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物以及冶金、機械、營造、造紙技術等各個方麵,共分30卷,屬自然科學的條文有200多條,約占三分之一,其餘皆為社會科學。全書分17類,計有:故事、神奇、異事、諺謔、雜誌、人事、辯證、樂律、象數、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藥議,涉及典章製度、財政、軍事、外交、曆史、考古、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等廣闊的領域,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夢溪筆談》尤以科學技術價值著稱。全書論及科學技術的內容非常廣泛。根據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的統計,書中關於科學技術的條文有207條,占全書三分之一,內容包括天文、曆法、數學、地質、地理、地圖、氣象、物理、化學、生物、農學、醫藥學、印刷、機械、水利、建築、礦冶等各個分支。
《夢溪筆談》中涉及物理學方麵的內容主要有聲學、光學和磁學等各方麵,特別是在磁學方麵的研究成就卓著。
在磁學上,書中談及指南針的偏向問題,這是世界上有關地磁偏角的最早記錄,他指出指南針是由人工磁化而成,並討論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法;在光學上,沈括透過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麵鏡、麵鏡成像,及鏡的放大和縮小規律作出了具體的說明,他對西漢透光鏡的原理,也作過一番科學研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曆史上對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他在書卷二十四《雜誌一》中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在聲學上,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精心設計了一個聲學共振實驗。他剪了一個紙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彈動和該弦頻率成簡單整數比的弦時,它就振動使紙人跳躍,而彈其他弦時,紙人則不動。沈括把這種現象叫做“應聲”。用這種方法顯示共振是沈括的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