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是貞觀年間魏征等奉唐太宗敕命編纂的政術彙編,它廣采經、史、子書中可資勸誡的有關治道政術的論述,保留了多種初唐善本,《黃石公三略》即其中之一。編者共節錄了《三略》中他們認為重要的二十三段文字,這二十三段文字的排列順序及基本內容與《武經七書》係統的《三略》大致相同,兩係統相異之處則多以《群書治要》本為佳,說明它更接近於《三略》原貌。
《武經七書》是宋元豐年間由朱服、何去非等校定的軍事教科書。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為了武舉試士,培養軍事人才,下詔校定七種宋人認為最重要的兵書,雕版刊行,號稱《武經七書》,頒之武學,並列學官,設武經博士。其中即收錄了《三略》全書,後世的各種叢書本、單行本遂多轉刊此本。
《黃石公三略》的注本很多,現知最早為《三略》作注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劉昞隋時亦有成氏為之作注,可惜這些注本都已失傳,《群書治要》中保留的部分夾注已無法確知為何人所作。
宋朝以後武舉取士以《武經七書》為據,為它作注的人越來越多,作為七書之一的《黃石公三略》自然也包括在內,今存宋至清間的此類注本有六十餘種,其中最早的為宋施子美的《七書講義?三略講義》,影響最大的是明劉寅的《武經七書直解?三略直解》,收集資料最全的是清朱墉的《武經七書彙解?三略彙解》。受篇幅所限,這裏我們僅介紹一下劉寅的《直解》。
劉寅的《三略直解》曾被收入《四庫全書》,而其《武經七書直解》中的其他六種書卻未被收入。《四庫全書》的編者對本書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它很好地闡發了《三略》的旨趣,並有所發揮,校注也十分充分詳贍,遠較同類書為優。今日看來劉寅的注解言簡意賅,以字解與意解相結合,通俗易懂,又間以史實相參證,確實比較實用。
下麵我們再就流傳情況談談《三略》的影響。
早在問世之初,《黃石公三略》就受到了世人的重視,如《後漢書》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光武審《黃石》,存包桑。”光武帝劉秀不僅自己認真研讀《三略》,還在詔書中大段引用它的內容,以之為製定政策的依據。
至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又把《三略》作為治國興邦的政術收進了供皇帝參閱的《群書治要》。
另外,唐初成書的《藝文類聚》及宋代的《太平禦覽》等類書也都選錄了《黃石公三略》的許多內容。
宋代以後雖然有人以偽書為由,試圖否定《三略》的價值,但多數政治家、軍事家及學者們仍給予它很高的評價,引用本書文句或思想的著作更多,如《兵要》、《便宜十六策》、《將苑》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征引了《三略》的許多文句,其中《將苑》一書尤為突出,某些篇章幾乎是直接照抄《三略》。
但真正使《三略》身價陡增,在社會上享有正統地位的還是《武經七書》,它使《三略》得以與《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並稱為七經,成為武人應舉的必讀書,官辦武學的必修課。
除中國外,《黃石公三略》在漢文化圈內其他國家的影響也很大。
《三略》很早就傳到了日本,寬平年間(公元889—897年)日皇敕命藤原佐世撰的《日本國見在書目》中即著錄有“《黃在(石)公三略記三》,下卸(邳)神人撰,成氏撰(注)”。日本人十分看重《三略》,最初的得書者常常秘不示人。至室町時代(公元1336—1573年)此書才得以被世人廣泛閱讀,其間戰國時代的武將顧問資格的養成所——足利學校還曾將《三略》和《六韜》定為該校的主要教科書。宋施子美的《三略講義》,明劉寅的《三略直解》等也隨之流行,並出現了以和文通俗易懂地譯解《三略》,及進行專門研究的專著與論文。
另外《三略》也曾傳入朝鮮,1777年朝鮮武庫即刻有活字本《三略》,此本今存,其中不僅錄有明劉寅的直解,還收有不明注者的增注注文。
宋朝的戴少望曾評論說:“《三略》通於道,而適於用,可以立功而保身”(見《將鑒論斷》)。可謂真正掌握了研讀本書的要領。相信今天我們的讀者也一定能從《黃石公三略》中領悟許多為人處世的要訣。
片段精讀
卷二中略
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
帝者,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讓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