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文?所有工作都幹完才給一文?”
“是的。”
林遙祝給朱桂的答案讓朱桂懵逼了。大明銅錢在東南亞很流行,但是流行度有這麼高嗎?
然後,林遙祝很自然地為朱桂講解起了海外的生意經。
銅錢在中國使用的曆史很長,從秦始皇開始鑄造外圓內方的“孔方兄”開始,這種內有圓孔的銅錢就是中國貨幣的標誌,每個朝代都將銅錢的鑄造工藝視為國家機密,將銅礦的開采視為國家穩定的重中之重,偏偏中國又是一個極度缺少銅礦的國家,錢幣的發行量總是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錢荒時有發生,但國外對中國的銅錢乃至金銀的需求量更大,在國內一兩銀子能換700--800個銅錢,但在日本隻能換300個左右,日本的銅錢顯然更加值錢,那些走私犯和投機商們就把一船一船的銅錢和銅料運出國,換成貨物運回國內掙錢,或者幹脆換成白銀回國,再換銅錢出國。
對於當時比較大的國家,比如日本和朝鮮,越南等國來說,他們自己的鑄幣技術也有,但是與明朝的生意總是不能缺少的,他們一方麵大量輸入中國的銅錢,一方麵自己也起爐子開始仿造,供本國的商貿人士使用。
隻不過小國要對外做生意,當然需要一種大家都能夠信任,質量又好,來源又有保障的貨幣來使用,於是這些小國在互相貿易時,不約而同的采用了拿來主義策略,直接進口中國的銅錢作為國際貨幣進行交易。中國畢竟是大國,貨幣質量上乘,幣值穩定,信用度高,完全可以作為通用貨幣使用,於是在自己沒有技術的情況下,來自中國的錢就成了寶貝,而這又吸引了一批精明的走私商人首先發現了其中的商機,開始了一項暴利“官倒”活動。
按照林遙祝的說法,大明一文銅錢在這兒等於三文。而這兒的每一個奴隸從生到死,從未擁有過自己的財產。
“原來是這樣。那麼,侯大人,發錢,但凡來的一人發一文,就用本王新帶來的銅錢。”而朱桂聽了之後,不僅沒有反悔,反而是更下定決心發錢了。
林遙祝有點兒木,他這麼說,其本意是用來勸說朱桂少發錢,甚至不發錢。他可以代為回旋,就說說差了意思。
這樣既可以表現他的能力,同時也是在討好朱桂。但是朱桂沒同意?!
不僅沒同意,反而更要發錢?為什麼?
那可是錢!
沒人不喜歡錢吧?
“你,林遙祝,你負於監視。如果有人敢沒收本王的賞賜,本王不介意取下他的腦袋。”
朱桂是認真的。他鑄的銅錢在大明沒有流通起來,反而東瀛開始流通了,並給朱桂帶來了源源不絕的錢力暗能。
說來有趣。朱桂讓空海和尚帶去的銅錢,東瀛將軍很滿意,並以此賞賜大名,為他得了個“銅錢將軍”的名號。
而隨著他的名號傳播,這竟然也成了朱桂的一部分錢力,這是朱桂沒想到的,也是他所希望。
而在南疆,在這裏他是肯定會發行錢幣的。如果不是這年代的礦業不發達,他甚至會把自己的頭像做上去。
但是中國銅礦太少,所以中間缺口的銅錢更適合,這樣幹可以多鑄銅錢。
暗能這玩意兒,他是不嫌多的。雖然現在一天的暗能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了他過去上街打人還多,但是概念的進階花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