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曆史碎片 第五百一十一章成王敗寇(1 / 2)

趙孝成王時,李牧始為邊將,堅執以自己的打法對匈奴作戰,寧可被大臣們攻訐、被趙孝成王罷黜,亦拒絕改變。

後來複出,李牧仍然對趙孝成王提出依自己戰法對敵,否則寧可不任。

龐煖上前一步,言辭更加懇切,“眼下山東列國或君昏或臣頹,抗秦乏力。

趙國向為山東屏障,若再不能振作雄風,非但趙國將亡,山東六國也傾覆在即!大將軍已是國之長城,唯望以天下為重,以趙國大局為重,莫蹈信陵君之覆轍也!”

信陵君本是資望深重的魏國王族公子,兩次統率合縱聯軍戰勝秦國,一時成為山東六國的中流砥柱。

其時魏國昏政,朝野諸多勢力擁戴信陵君取代魏安釐王。

信陵君卻因種種顧忌不敢舉事,以致鬱悶而死,魏國也更見沉淪。

李牧終於開口了,“秦三年之內兩敗於趙,損失近十萬兵馬。以秦人脾性必將再次攻趙,而且規模更大。

此時若舉兵靖國,廢昏君容易,殺奸臣如反掌。

可朝野大局必有動蕩,動蕩之際若秦軍乘虛而入,那李牧所為,是救趙國,還是亡趙國啊?”

“本將軍還要整頓軍務,防備秦軍,龐大人還是請回吧”李牧拒絕了。

龐煖無奈的搖著頭回去了。

秦王政十七年趙王遷六年,秦滅韓,龐煖再次規勸李牧。說秦國已經滅韓,下一個目標就是趙國了。

這次,李牧理由更充分:各方消息都顯示出秦國正在全力準備滅趙大戰,此時若在邯鄲倉促起事,趙王人選沒定準,主政大臣也沒定準,何以穩定大局?

大局不穩,趙國必亡!以目下趙國格局,郭開要保存趙王與自己權位不失,便得全力支持邊軍抗秦。

郭開絕不是忠直良臣,但是隻有我李牧與邊軍保住了趙國,郭開趙遷才能繼續在位當道。

郭開不會看不到這一點。李牧固執的認為,隻有再次大敗秦軍主力,真正換來一段平定歲月,才能整肅趙國內事。

龐煖仰天長歎,說道:“武安君居然把希望放在郭開身上,老夫還有什麼話好說?”說罷龐煖拂袖而去。

此時此刻,李牧感覺到一股莫名的孤寂包圍著自己。誠然,自己不屑也不會與郭開為伍,但是朝廷裏忠直的大臣們也不再相信自己。

李牧真的成為了一個孤家寡人。

就在李牧感慨間,秦國的大軍到了,邯鄲趙王的詔令也到了。

去還是不去?去,則雁門、代郡拱手讓給王翦。

不去,邯鄲失守,自己固守雁門、代郡還有什麼意義?一番權衡之後,李牧決定退守番吾和靈壽一代。

理由有三,第一點好處是那裏北可以抗拒王翦大軍,南可以支援井陘要塞,而且更容易從邯鄲得到兵員與糧草的補給。

第二點好處是讓出雁門和代郡,還可以讓秦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駐防,減輕自己的壓力。

第三點好處是雁門、代郡一代的匈奴人時常南下劫掠,說不定可以讓匈奴人給秦軍帶來一點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