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位於地中海到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紅海通道的南端,向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它雖屬高原地區,然而由於地處熱帶,北有紅海,東有印度洋,故雨量充足。境內多河流湖泊,人民享灌溉之利,土地肥沃,農產品豐富,又有金、銀、寶石、白金、銅、鐵、煤和石油等礦產資源,故曆來是歐洲列強爭奪的目標。
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覬覦已久。早在1889年,意大利便利用偷梁換柱的手法,將《烏查裏條約》中的“埃塞俄比亞(即阿比西尼亞)萬王之王陛下在其與其他列強或政府所發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於意大利國王陛下的政府”中的“可以”二字在意大利文本中改寫成“必須”,妄圖使其成為保護國,因遭到其人民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得逞。
1895年,意大利又派兵侵入埃塞俄比亞,其人民奮起反抗,並於1896年3月1日在阿杜瓦戰役中大敗意軍,迫使意大利賠款乞和,承認人民的主權和獨立。
1906年,意大利同英法兩國簽訂了三國協定。根據協定,意大利又在取得了修建連接厄立特裏亞和意屬索馬裏的鐵路、使用歐加登地方的水源和牧場以及在北部開發植棉事業的特權。
1922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在奪取政權後,更加快了入侵的步伐。墨索裏尼早在1925年就曾準備入侵,隻是由於當時財政困難,軍備不足,未敢貿然行動。1928年,墨索裏尼脅迫訂立《意埃互惠條約》,企圖借助條約,“通過和平途徑”吞並,但未能得逞。
墨索裏尼集結65萬軍隊於埃塞俄比亞邊境,準備進攻。1929~1933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給了意大利的經濟以沉重的打擊。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為轉移國內人民的注意力,擺脫國內危機,意大利法西斯更加急於從戰爭尋找出路。但因當時意大利實力有限,難以和英法在巴爾幹、多瑙河和地中海東部地區展開爭奪。而一旦侵占埃塞俄比亞,意大利便可將其在東非的幾個殖民地連成一片,扼住歐亞航道的咽喉,切斷英法同其亞洲殖民地的聯係,有利於同英法的競爭;同時,還可控製青尼羅河水源,將蘇丹和埃及的整個灌溉體係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墨索裏尼一心要奪取。
1934年2月8日,墨索裏尼在一次秘密會議上說:“由於四國公約未能得到批準,歐洲將走向戰爭,因此,意大利必須在1935年對埃塞俄比亞采取行動。在此之前,防止發生一切事件。”
為迅速造成既成事實,墨索裏尼認為,“我們的行動將是非常迅速的,這樣在外交上遇到麻煩的危險性就會很少”。他主張實行速戰速決,為做到這一點,他指示要大量使用現代化技術兵器,“在厄立特裏亞和索馬裏至少要分別集中250架和50架飛機,150輛和50輛坦克,大炮和毒氣保持絕對優勢,要有充足的彈藥”。
隨後意大利加緊入侵準備。3年內,意大利在其本土和殖民地的軍隊擴大到130萬人。為了運送遠征軍,意大利準備了海船155艘以上。到戰爭爆發前,用海船“把40萬軍隊,10萬匹騾馬,2萬輛汽車,數目可觀的糧食”和其他軍用物資運到了戰場。它還在索馬裏等地建造和修複了海港、機場、軍事基地,鋪設了通向埃塞俄比亞邊境的公路。
為了進行戰爭,意大利向美國購買的武器、飛機、航空發動機、備件、石油、原料和其他軍用品的數量猛增。英國對意大利擴大了煤、鎳和其他戰略物資的供應。1935年前9個月,德國賣給意大利的煤比1934年同期多3倍,機器則多了1倍。法國的雷諾汽車廠向意大利軍隊提供坦克,向意大利殖民地輸入的汽車增加了19倍。
為了製造發動戰爭的口實,意大利於1934年12月5日在距意屬索馬裏100~150公裏處製造了瓦爾·瓦爾事件。意軍出動飛機和裝甲車,向正在擔任保護調查索馬裏人遊牧部落放牧範圍的英國—聯合委員會的警衛部隊發動突然襲擊,埃軍奮起還擊,結果埃方死傷152人,意方死傷60多人。然而意大利卻賊喊捉賊,反誣事件是由埃方挑起的,蠻橫地要求埃方“正式賠禮道歉,通過在當地向意大利國旗致敬的辦法承認意大利占領瓦爾·瓦爾的合法性,把奧馬爾·薩曼塔爾交給意大利懲處和支付20萬(埃塞俄比亞)銀元的賠償費。”
1935年9月,意軍統帥部決心在意屬厄立特裏亞和索馬裏集中近38萬兵力,統由東北非意軍總司令德·博諾將軍指揮,分北、東、南三路,以北路為主攻方向,向埃腹地實施向心進攻,企圖在短期內打敗埃軍隊,占領埃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一舉滅亡埃國。
北路由德·博諾任司令官指揮,在此方向上總兵力達25萬人。南路由R·格拉齊亞尼指揮,在此方向上集中了2個戰役集群,約11萬人。在東路方向上有1個戰役集群,約1.7萬人。
埃軍參戰兵力為37~47萬人,除皇室禁衛軍(3萬人)和中央的軍隊外,多數為各省、各部族的民團。他們裝備落後,缺乏訓練,在力量對比如此懸殊之下,埃塞俄比亞人並沒有被強大的敵人嚇倒,他們決心保衛自己的祖國,保衛自己的家園。
埃軍最高統帥是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埃軍統帥部的抗戰計劃是,實施山區機動防禦作戰,為爾後轉入反攻創造條件。在北部展開的是塞烏姆、古克薩、穆魯格塔等公爵的軍隊集群,15~20萬人;在南部展開的是涅西布和德斯塔二位公爵的軍隊集群,10~15萬人;在東部方向的埃軍有1萬人;預備隊由禁衛軍和一些地方部隊擔任,近11萬人。
1935年10月3日,意軍大舉入侵。德·博諾指揮的北路意軍在580輛坦克和120架飛機的配合下侵入埃境,向德塞和亞的斯亞貝巴方向實施主要突擊。格拉齊亞尼指揮的南路意軍在70輛坦克和38架飛機的配合下,由意屬索馬裏入侵埃歐加登地區,向戈臘黑、哈拉爾方向進攻,試圖切斷吉(吉布提)亞(亞的斯亞貝巴)鐵路,牽製盡可能多的兵力。東路意軍則試圖從意屬厄立特裏亞的阿薩布地域穿過納基爾沙漠進攻德西埃,並牽製埃軍的作戰行動。
北路意軍分左右兩路向阿杜瓦城進攻。因意大利不宣而戰,開始意軍未遭抵抗。10月4日,意軍憑借猛烈炮火攻陷達羅泰克爾山道後,進逼喀西亞爾西山道。此處地勢險要,距阿杜瓦城隻有10公裏,埃軍憑險據守,意埃兩軍遂在此處發生激戰。5日,意軍出動飛機狂轟濫炸,埃軍營房和諸多設施中彈被毀,埃軍勢漸不支。6日,意軍猛攻喀西亞爾西山道,埃軍頑強抵抗並與意軍展開肉搏,但終因勢單力薄,該山道於6日10時被意軍占領。
左右兩翼意軍會合後直撲阿杜瓦。塞烏姆公爵率軍奮勇抵抗。但意軍上有飛機轟炸掃射,下有坦克配合步兵作戰,且援軍源源而至,埃軍雖浴血奮戰,但終因力不能支,不得不放棄該城,退守提格雷省首府馬卡累。
馬卡累城海拔3040米,形勢極為險要。為攻打該城,意大利竟動用了12萬大軍。11月6日,意軍一部曾一度闖入城區,但在埃軍的英勇反擊下,又被迫撤出。後來,由於皇帝姻親古薩克公爵叛變投敵,馬卡累才於11月8日被意軍占領。
南路意軍遇到多路埃軍的頑強阻擊。在歐加登地區,埃軍屢屢以小股部隊出擊,出奇製勝,戰敗意軍強大的自動車隊。10月中旬,埃軍蓋勃勃萊裏阿將軍率埃軍一部,在歐加登地區阿那拉城附近與意軍激戰,奪得意軍坦克4輛,鐵甲車6輛,俘獲意軍下級軍官6人。
戈臘黑是沃跡丹省交通樞紐,是意軍進攻的主要目標。意軍雖連日對該鎮進行瘋狂轟炸,但埃軍依然堅守不退。雖然該鎮於11月8日落入意軍之手,但意軍也為此付出了不小代價。
東路意軍也遭到埃軍的奮勇抵抗。埃士兵常常采取夜間活動的方式,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他們撤退時又將糧食運走,並將水井填死,或將食鹽投放在井內。意軍常因無糧吃,無水喝,而被迫撤出被他們占領的地方。因此,東路意軍一直沒有什麼進展。
馬卡累和戈臘黑戰役後,英勇的埃塞俄比亞人民很快就阻止了意軍的攻勢。11月23日,南路埃軍一舉收複戈臘黑,北路埃軍也在提格雷山區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此時,埃舉國上下鬥誌昂揚,抗敵熱情空前高漲,全國軍民一致表示,堅決抗戰到底,把侵略者從自己的國土上趕出去。而侵略軍在埃人民的有力打擊下士氣低落,紀律鬆弛,給養不足,困難越來越大。
為擺脫戰場上的頹勢,1935年11月16日,墨索裏尼決定以巴多裏奧將軍代替德·博諾為侵埃意軍總司令。但這種戰時易帥的做法,也幫不了侵略者的忙。12月中旬,伊魯姆和埃尤厄魯二位公爵的軍隊集群在阿克蘇姆地域對占領軍進行突然襲擊,擊毀坦克多輛。1936年1月下旬,意埃雙方在坦皮思地區展開激戰,經過10天惡戰,埃軍繳獲意軍坦克18輛、野炮33門、機槍720挺、來複槍3654支,斃傷意軍8000多人,解放了亞比亞邊城。在埃軍反擊過程中,意軍一些集團陷入合圍,損失嚴重。
1936年2月起,戰場形勢發生急劇變化。意軍憑借自己的空中優勢,對埃軍進行狂轟濫炸,殺傷大量埃軍,使成片的和平居民區變成廢墟。意軍還肆意踐踏國際公法;在戰爭中大量使用毒氣,使大批軍民中毒身亡,大大影響了埃軍的戰鬥力。
在意軍新的攻勢下,埃軍接連失利。3月31日,埃皇海爾·塞拉西一世,親率大軍在阿珊吉湖附近的梅丘阻擊向首都逼近的意軍。盡管埃軍官兵奮勇作戰,但畢竟頂不住敵機的俯衝轟炸和毒氣的襲擊,不幾天便全線崩潰。此役使埃主力部隊遭到致命打擊,而意軍卻由此打通了向埃首都前進的道路。
4月15日,首都的門戶德塞重鎮被迫放棄。4月26日,南路意軍攻破薩薩巴納一帶防線,直逼季拉爾。4月底,意軍逼近亞的斯亞貝巴。5月3日,埃皇海爾·塞拉西流亡國外;5日,意軍占領亞的斯亞貝巴。9日,墨索裏尼宣布吞並。意國王愛曼努爾自封為皇帝,巴多裏奧被任命為全權總督。隨後,厄立特裏亞和意屬索馬裏合並為意屬東非。
埃塞俄比亞軍民作戰英勇,並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主持正義的各國人民的廣泛同情、有力聲援和支持,盡管最後淪陷了。但人民並沒有屈服,他們仍在敵後廣泛開展英勇而巧妙的遊擊鬥爭,為恢複失去的國土而戰鬥。
意大利軍隊武裝入侵埃塞俄比亞,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由於英法美等帝國主義的默許甚至縱容,這一可恥的行徑並未得到十分有效的製止。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西斯勢力侵略擴張和促進戰爭威脅的重要事件,對國際關係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2.意侵占阿爾巴尼亞
意大利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遠不如德國強大,但其野心卻不亞於德國。1939年3月15日,德國進入了布拉格,這使墨索裏尼感到吃驚和受辱。這一方麵是因為事前希特勒未同他打招呼,更主要的是捷克淪亡急劇地加大了軸心國夥伴之間的力量差距。此後不久,墨索裏尼決定親自致信希特勒,說明某些事件使其感受到了損害。他要求立即得到補償。從哪裏尋求補償呢?墨索裏尼選擇了阿爾巴尼亞。
早在1938年5月2日,齊亞諾在給墨索裏尼的一份書麵報告中就已經建議並吞阿爾巴尼亞。1939年2月7日,齊亞諾和墨索裏尼商妥,將侵阿日期定在4月1日至9日之間。在齊亞諾看來,如果意大利控製了阿爾巴尼亞,就會對巴爾幹各國產生有利影響,阿爾巴尼亞的資源、農產品以及土地就會為意大利所用。不僅如此,在阿爾巴尼亞建立一個橋頭堡會使亞得裏亞海變成“一個大陸的內湖”,從而為解決意大利海軍的種種問題提供方便條件。同時,可以將阿爾巴尼亞作為反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基地,特別是可以沿著古羅馬帝國大道的路線進入馬其頓。
1939年3月25日,意大利將保護國協議送往地拉那,那一項在形式和實質上均有損阿爾巴尼亞領土完整和主權的條約,遭阿拒絕後,意大利對條約細節略作修改並得到墨索裏尼同意後,於4月1日決定再送交阿爾巴尼亞。意大利的行動方針是:如阿方接受條約,齊亞諾將前去地拉那簽約,並由強大機隊護送,以顯示阿爾巴尼亞已是意大利之天下。如阿方拒絕,意大利則鼓動阿境內部族暴動,並命令意軍入侵。
阿國王不願承擔投降的責任,向意大利提出一項反建議,意未予置理。4月7日拂曉古佐尼將軍率領的意大利軍隊在都拉斯、聖喬瓦尼一迪梅杜阿、穀羅拉和桑蒂—丘阿蘭塔等地登陸。4月8日晨,意軍開進地拉那。4月14日,羅馬宣布將阿爾巴尼亞並入意大利版圖。
阿爾巴尼亞落入意大利之後,使巴爾幹地區的政治和軍事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使世界這一地區的國家的獨立遭到嚴重威脅。因為,意大利既可把阿爾巴尼亞作為進攻希臘的基地,又可把它作為迫使南斯拉夫中立化的跳板。
3.意大利威脅法國
意大利不但對小小的阿爾巴尼亞素有吞並之心,而且對西歐強國法國也有威脅之意。這不是因為意大利有多大力量,而是因為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大大刺激了墨索裏尼的胃口。
慕尼黑會議之後,一心要建立地中海和非洲帝國的墨索裏尼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侵略野心。1938年11月14日,意大利外交大臣齊亞諾在給意大利駐英大使格蘭迪的信中,首次公然宣稱意大利對法國的殖民地要求是實際政策問題。11月30日,意大利國會辯論外交政策時,意大利發生了反法示威遊行,遊行的人群高喊:“突尼斯!科西嘉!薩瓦!”意大利報刊也積極響應,大做反法宣傳。
12月17日,意大利正式通知法國外交部廢止1935年1月7日的法意協定,同時製訂了意德武裝力量協同作戰原則。1938年11月8日和1939年1月8日,墨索裏尼曾兩次向齊亞諾談到意大利對法國領土和法國殖民地的野心問題。他的目標是:科西嘉:自治,獨立,並吞;突尼斯:意大利少數民族移居地,總督自治,成為意大利的保護國;吉布提:港口和鐵路自由開放,與法國共管,並吞;蘇伊士運河:掌握行政管理上的大部權力。
1939年3月26日,墨索裏尼發表了一篇措辭激烈的演說,再次針對法國提出它對地中海的要求。3月15日,墨索裏尼還十分自負地說,如果同法國發生戰爭,意大利可以單獨作戰。意大利總參謀長帕裏亞尼則說,要同法國打一場局部的殖民戰爭。意大利對法國提出的領土和殖民地要求及其反法戰爭叫囂,在法國引起了很大慌亂。
4.德軍開進萊茵蘭
萊茵蘭是德國領土,與法國相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迫使德國向法國和比利時保證萊茵蘭非軍事化。凡爾賽和約第42、第43、第44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1925年由德、法、英、意、比五國簽訂的《洛迦諾公約》對此再次作了重申。
萊茵蘭非軍事化使德法邊界德國一側出現了一片緩衝地帶。假如德國要進攻法國,那麼,戰爭首先要在德國領土上進行。法德相比,顯然法國在戰略上占據優勢。倘若德國對其東鄰,諸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國挑起戰爭,由於法國和它們均訂有互助條約,必將出兵幹涉。而萊茵蘭非軍事區的存在,使法國很容易進入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對德國經濟造成嚴重威脅。
反之,如果萊茵蘭駐有德國軍隊,不僅法國本身的安全會受到直接威脅,而且對法國的東歐安全體係也將會帶來致命打擊。
因此,萊茵蘭非軍事化對製約德國,防止它對外擴張,從而保障法國、波蘭和東歐國家的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自凡爾賽條約簽訂之日起便對在自己的領土上保留一塊不設一兵一卒的真空地帶的屈辱地位極不甘心。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後,納粹德國為對外侵略擴張,更是急於改變自己這種在戰略上所處的不利地位,無奈國力有限,兵力不足,且受著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條約的種種束縛,一時難以如願。
明知不敵而逞匹夫之勇,乃下下策。詭計多端的希特勒可不會如此,他並未急於采取行動,而是在一段時間裏采取口頭上侈談和平,暗中卻積極準備戰爭。在政治上,他通過一係列措施,迅速實現了納粹黨的一黨專政,使德國完全納粹化,並加強了自己的獨裁地位。在軍事上,德國從秘密擴軍到公開擴軍,很快便增強了軍隊的實力。
1935年5月2日,德國國防部長馮·布洛姆貝格將軍向德國三軍發出了第一個指令,要他們擬定重新占領萊茵蘭非軍事區的計劃。這次行動的代號叫做“訓練”。布洛姆貝格在指令中強調,下達“執行訓練”字樣的命令後,必須以閃電速度的奇襲來完成這一作戰行動。6月16日,在德國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的第十次會議上進一步討論了進軍萊茵蘭的計劃。會上,阿爾弗雷德·約德爾上校報告了這個計劃的各項細節,提到了統帥部根據希特勒的指示所采取的向萊茵蘭進軍的初步措施。
1935年5月2日,法蘇互助條約在巴黎簽訂。本來這一條約應該成為有效回擊侵略者的基礎,但由於法國簽訂條約隻是為了將它用來作為同柏林談判的籌碼,而不準備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實際上這項條約以後並未實行。但它卻給一直在尋找機會破壞洛迦諾公約、準備進軍萊茵蘭的希特勒提供了口實。此後,希特勒一夥便以受到法蘇結盟威脅為借口,大肆攻擊法蘇互助條約,甚至咒罵條約是犯罪,說什麼如果法蘇條約獲得批準,這就意味著它將與捷克斯洛伐克同俄國已經締結的條約聯結在一起,使德國極易遭到這些國家的聯合空中行動的攻擊。雖然希特勒一夥不斷攻擊法蘇互助條約,但在一個時期內,法國並未批準該條約,而善擇時機的希特勒亦未立即采取行動,因為他不但需要一個廢除洛迦諾條約的借口,也需要一個國際政治生活中的合適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