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癊—癊—癊……”黃浦江畔海關大樓的鍾聲悠揚、動聽,喚醒了大上海的又一個早晨——1952年9月20日。
江麵上白蒙蒙的霧氣,輕柔如沙,大街上叮鈴鈴的車鈴聲清脆悅耳,一切都顯得那樣平和,那樣安寧。晨曦中,人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走向田野、海港,奔向工廠、學校。善良的百姓們哪裏知道,此時,一個魔鬼——美國空軍的B-29型轟炸機,正向上海市逼近。
“距離133公裏,方向330度,高度1500米,大型機一架。”5點37分,因戰鬥值班徹夜未眠的雷達操縱員,發現熒光屏上蠕動著一個微弱的亮點,熟練地報讀著。
華東防空司令部判明:這是B-29型轟炸機。
B-29型轟炸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場上出現的一種美製轟炸機。它裝有4台2200馬力的旋風式發動機,能攜帶9噸炸彈,在9100米高度時,其時速可達358公裏,航程可達3250英裏。機上裝有12挺12.7毫米口徑的機槍和一門20毫米口徑的航炮。其載彈量之大,自衛能力之強,航速之快,使當時世界上任何轟炸機都隻能甘拜下風。B-29飛機的出現,使盟軍實現了空襲日本的計劃,對美國在短時間內,以較小的代價迫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發揮了作用。B-29飛機曾攜帶各5噸重的“小男孩”、“胖子”原子彈,轟炸了日本的廣島、長崎,使幾十萬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也就是這種B-29飛機,在朝鮮戰爭中,大肆轟炸朝鮮北部的鋼鐵廠、鐵路調車場、油庫、港口等工業目標,對朝鮮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
來者不善。指揮所的每一位指戰員都清楚。
自從1949年國民黨空軍逃到台灣後,仗著其主子美帝國主義的勢力,仍不斷對包括上海在內的大陸沿海城市進行轟炸破壞。特別是上海,這個工業大城市,從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就曾遭受26次空襲。
兩年前的一次空襲,國民黨空軍出動B-24、B-25轟炸機及其他戰鬥機,轟炸上海電力公司、滬南和閘北水電公司等目標,炸毀民房2000多間,死傷居民1400餘人,使電廠遭到破壞,造成大部分工廠停產,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朝鮮戰爭爆發後,本來就為數不多的中國空軍開赴抗美援朝前線,防空重點也在中國東北地區,所以東南沿海的防空兵力明顯不足,防空設施也極不完善。比如,雷達部署及對空指揮隻能保障飛機出海作戰30公裏。在這種情況下,美、蔣空軍便頻繁偵察、襲擾浙江、福建、上海、杭州一帶。今天,這架B-29飛機若裝載1.2萬磅炸彈(其最大載彈量)闖進來,將會給上海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打!堅決打掉!”華東防空司令部殲擊機指揮室命令。
任務落在了航空兵2師6團飛行員何中道(長機)和李永年(僚機)的肩上。
何中道、李永年,這對年輕的戰鷹,還沒來得及進行過海上飛行訓練,更沒有海上低空打敵轟炸機的經驗。其實,當時全空軍的航空兵部隊中有幾個人又不是如此呢?但此時此刻,他倆仿佛看到了上海市人民、全中國人民那期盼的目光。於是駕起戰鷹,自5時45分從江灣機場起飛,直向戰區。他們在地麵指揮所的引導下,透過能見度隻有3公裏的茫茫雲霧,於5時59分在上海以東70公裏的佘山島附近發現了敵機。它正在大搖大擺地向北飛行,大概連做夢也沒有想到會在這裏遇到攔截。的確,從1951年7月蘇聯空軍陸續回國後,中國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一直沒能給入侵的美、蔣飛機以應有的打擊。敵人始終認為,我們還沒有遠離海岸作戰的條件。但今天怎麼回事?敵飛行員不由一愣:共產黨空軍航空兵的活動範圍增大了?!他連忙下降高度,增速右轉,企圖逃向東麵海上。
見敵機想逃,他倆便加大速度,準備攻擊。他倆心裏明白,我華東防空司令部早在三個月前就在佘山島建起了雷達站,一個月前又建立了輔助指揮所,它們能保障我殲擊機在離海岸100公裏的海麵上空作戰。
“你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你揍下來!”何中道率僚機滿懷信心地爬高占位。
敵機首先用機槍開火射擊了。何中道、李永年雙機迅速繞到敵機尾後。但長機速度過大、還沒瞄準,就衝過了敵機。僚機李永年跟在長機後麵,見此情景,稍稍收一下油門,距敵800米時,向敵機第一次開炮。一團團火球在敵機尾部跳躍,頓時化作一股濃煙。敵機隻略微抖了抖翅膀,繼續朝前飛。
李永年在向左作360度轉彎改平後,又從敵左後方進入,他把穩操縱杆,專心一意地注意光環。一會兒,光環裏敵機投影越來越近,越來越大,“這回可跑不了啦!”他很有把握地想著,指頭猛按炮鈕。可是,炮口卻沒有聲響。原來大炮炮鏈斷了,炮彈沒有發出。李永年隻好又直線衝過敵機,左轉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