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完灶王爺,王氏派了李宗輝和李先智去給自家的幾個兄弟送紅雞蛋和肉,她則開始領著家裏所有能動的大掃除,掃地、抹灰,好在他們是搬進來也四個月的功夫,屋子裏還是比較容易打掃的。王氏又將所有房間的床上重新換了一遍,又和李玉蘭足足洗了兩天時間才算是洗完。老天爺還算是很給麵子的,這幾天一直是風和日麗的,王氏晾在院子裏的都很快就曬幹了。
到了臘月二十八,王氏請了李德海一家一起來幫忙做打粑粑和磐粑粑。李德海一家過來的時候,將李莎莎家裏放在他家熏製的臘肉、臘香腸、豬血豆腐都拿了過來,又送了六條有十多斤重的熏臘的草魚。好家夥,這些東西足足放了小半個庫房。王氏不肯收那六條臘魚,說是前麵已經拿了四條,實在不能收了。後來還是李德海沉下臉來,王氏才收下,隻想著以後再還禮就是。
終於到了做粑粑的時候了,先說做打粑粑吧。打粑粑是將浸泡了一天的糯米蒸熟,再將糯米放到一個叫碓凹的器皿裏,那是一個中間有圓形凹狀的圓形的大石頭。由兩人分別拿著一個叫木杠的東西,就是由一根半長木棍頭上楔著一跟圓柱形的木頭,那木頭的直徑正好是小於石頭的圓形凹狀。兩人一前一後配合默契地將糯米搗成一塊黏糊糊的米團子。當然得由李德海和李宗亮替換著打,不然就以李宗輝和李先智兩人肯定是打不出粑粑來的。
四人輪流替換著,還一個個打得汗出如漿。終於打成了能做粑粑的糯米團子放到桌上,王氏已經將灶屋的桌上撒了一層米粉,防止粘黏。老太太、王氏、李玉蘭、小張氏和柳氏就將糯米團子分成許多小團子,再在手裏搓圓,又用手來按平,一個個圓月型打粑粑就新鮮出爐了。
李莎莎在旁邊看著不禁也有些手癢起來,也參與進去搓糍粑,隻是她一搓起來卻變成了粘得滿手都是,讓大家笑個不停。笑過後李玉蘭這才告訴她,自己手裏是抹了些茶油的。看來光用眼睛看東西是不夠的,還得提前問清楚啊!按成形的打粑粑要自然陰幹,然後放到盛滿井水的大水缸裏保存,能保存到來年的清明節。
而磐粑粑是用蒸熟的糯米和大米,放到一個叫凳馬的工具裏搗碎,那個凳馬在李莎莎的眼裏有些像舂米用的,就是在地上埋著一塊正方形中間有著圓錐形凹陷的大石頭,正對著圓錐形凹陷的地方有一根用木頭做的也是圓錐形的“馬頭“,馬頭連著一根粗粗的大圓木頭,架在一個類似於蹺蹺板的裝置上。”馬尾“部分也有一個類似於馬頭的東西,隻是小了很多,對應的地麵也有一個凹陷。
開始做的時候,李宗亮用腳踩起馬尾部分,馬頭部位高高翹起,李宗輝就將蒸熟的米團放到大石頭的凹陷裏麵。放好後,李宗輝對著李宗亮一示意,李宗亮就將腳一鬆,那馬頭就直直地落在米團上,然後李宗亮又用力踩在馬尾上,那馬頭又高高翹起,然後又落下。一般是李宗亮踩三次,李宗輝翻動一次米團。
米團磐好後,女人們就將已經和好的兩種餡料包在一個個小的米團裏,有點像包餃子一般,餡料一種是甜的,由白糖、花生碎、芝麻碎做的,另一種是鹹的,由肥瘦均勻的臘肉丁,拌上一些茶油和適當的鹽做成的。包好的米團不是做成圓形的,而是壓成一個個小的正方形,又用桐樹葉包好,這磐粑粑也就算大功告成了。
為了做這些粑粑,兩家人足足花了一天的時間。李德海一家告辭的時候,王氏用背簍裝了許多打粑粑和磐粑粑做謝禮。小張氏推辭了半天,還是王氏說專門多做了就是給兩家準備的,如果不收下,那麼臘魚也拿回去好了,小張氏這才不好意思地收下了。
臘月二十九是王氏和張屠戶約好殺豬的日子,這回殺豬就是專門為過年吃肉和送禮用的。一大早張屠戶和張二郎就過來將那頭大肥豬給殺了,隻剩下兩頭後來養的豬。又得了四隻豬蹄給雷國珍下奶,雷國珍雖然奶水還是比較多的,隻是架不住兩張小嘴吃啊,所以大家目前還是要多多給雷國珍下奶。(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