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漫畫賞析圖例(1 / 2)

賞析一:卜勞恩及其《父與子》以及連環漫畫特點《一年以後》(圖1)是德國漫國家卜勞恩創作的長篇連續漫畫《父與子》中的一組。父親帶著兒子來到小樹旁,以樹為尺,丈量兒子的身高,並在樹上做了個記號。經過一年時間,父親領著兒子來到樹下,準備再做個記號,因為兒子經過一年的成長,一定要比去年高了。這裏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兒子站在樹旁一量身高,竟“低”於去年身高,是兒子的個子變矮了?客觀事實沒有遵循父子倆的願望,弄得父子倆在樹下不知所措。其實兒子個子在長高,小樹同樣也在長高,而且速度比兒子長得快,這種主觀的矛盾衝突,造成了特有的情趣。漫畫家抓住了這一不易為人注意的自然現象,在特定的環境中給人以展示,使觀者在笑聲中越想越覺得有趣,而且畫麵的處理也清晰、簡潔,人物造型生動、精煉,讓人看著親切,從形式到內容都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情趣。

連環漫畫是老幼都喜歡的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像張樂平同誌畫的《三毛流浪記》成為幾代人喜歡看的書,給人極深的印象。連環漫畫不同於單幅漫畫,連環漫畫也不同於連環畫,連環畫隻是直接講述故事的情節過程。連環漫畫則借助連續性的情節埋伏矛盾,有鋪墊、有高潮,最後出人意料地表現出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連環漫畫圖1一年以後雖說在幅數上沒有什麼限製,但在清楚說明內容的前提下盡量精煉,一般以四幅連環漫畫居多,也稱為四格畫。

四幅的漫畫很符合連環漫畫的特點和規律:布疑陣——鋪墊——轉折——抖包袱。所以很受作者的喜愛。四格畫在排版印刷上也顯方便。

卜勞恩著名的長篇連環漫畫《父與子》,描繪的是生活中父與子的趣事或奇遇。漫畫家1903年生於德國福格蘭特山區,少年時代學過鉗工,後來在萊比錫繪畫藝術學院學習,《父與子》在1934年12月至1937年12月三年時間裏陸續發表了150套。他的畫不需加任何解釋性或評論性的文字說明即可使讀者領悟其意。

卜勞恩的藝術生涯很短,作品雖不多,但成就卓著。

《父與子》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寬容的藝術形象深深地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受到世人一致高度的讚揚。在我國,第一次將《父與子》介紹到中國來是30年代的《美術生活》雜誌。1951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第一次以畫冊形式出版了《父與子》。我國著名漫畫家華君武極推崇卜勞恩的藝術才能。在他的倡議下,1984年4月14日至4月27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漫畫家卜勞恩作品展覽》。

賞析二:韻味無窮的《秋意》

《秋意》(圖2)是一幅法國漫畫。畫麵簡潔、意味深長。

表現一個事物,人們常常習慣於從開始敘述到結尾。

許多漫畫作者也是這樣,在創作一幅漫畫時不會繞個彎去說,而是直來直去,結果餘味全無。

反映亂砍濫伐、破壞樹木的漫畫我看過很多,這也是目前漫畫表現的熱門主題。有的直接表現人類破壞森林的惡習,有的表現森林遭到破壞後所帶來的惡果,有的提出樹木遭破壞的危險警告等等。但我更喜歡這幅《秋意》。它沒有提出任何上述有關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的種種現象,但主題卻與此扣得那樣緊,讓你從內心深處不得不思考這一人類嚴肅的問題——亂砍濫伐、破壞圖2《法國》秋意生態平衡的危害和最終結局。畫麵很簡單,從題目可以知道這是秋天,該是落葉的時候了。但光禿禿的城市無一棵樹木,人們還未忘卻大自然的美好規律,還要享受這美的恩賜,隻好用現代化手段,動用飛機撒下紅紅的楓葉,隻當是秋意綿綿了。

人們那樣愛好大自然,可又破壞了大自然,眼前的情景給人一個意味深長的思索。

漫畫的特點是誇張,一是以現實中確有的東西,加以言過其實的擴大,以突出事物的本質;二是對現實中根本沒有的東西,予以假定與設想,假想的東西比一般誇大更悖於常理,因而更有藝術魅力。《秋意》這種新穎誇張的表現手法,就使鑒賞者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審美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