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槍炮知識
明代末年,正當農民起義軍連戰連捷之時,在中國東北崛起的滿洲貴族在關外建立了清帝國,勢力日益強大。公元1644年,清軍乘李自成起義軍剛剛推翻明王朝,立足未穩之機舉兵入關,占領北京,並將北京定為國都,隨後又統一了中國。清代初期,隨著社會經濟的恢複和戰爭的需要,軍事工業曾有一度發展,製造了不少火器,冷兵器也很精良。清軍由過去不會使用火器到大量裝備火器,逐漸達到了明軍的裝備水平,並對火器也有了一些改進和發展。康熙時無論是在火器的製造規模、品種數量,還是火器的性能、製造工藝等方麵都達到了高峰。到清朝中期以後,清政府政治日益腐敗,社會生產力停滯不前,加之戰事漸少,保守思想日益嚴重,兵器的發展漸趨停頓。清統治者仍保守地主張“騎射乃滿洲之根本,”並不重視火器的研究製造。同時為了維護其統治,又嚴禁民間私藏、製造和使用火器,對漢軍裝備的兵器有嚴格的限製,各省綠營兵,隻能使用陳舊低劣的兵器,稍精良的一概掌握在滿蒙八旗兵手中。生產的火器質量低劣,不堪使用,更談不上創新和發展。清朝製造兵器的工業,在努爾哈赤時期(後金),隻能造刀矛弓矢,皇太極嗣位之後,因努爾哈赤攻寧遠時被紅夷炮打成重傷,便力圖製造火器,他們召請漢人工匠,於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鑄紅衣大炮(清人因避違,將“夷”改為“衣”),這是清軍自製火器的開始。統一全國後,清朝裙襲明代造兵製度,區分為中央製造和地方製造,中央製造火器的工廠,在順治初年設有八旗炮廠和造火藥的灌靈廠。康熙時設立的三個造槍炮的廠局,一設於宮庭內的養心殿,造出的槍炮,稱為禦製,專供皇室和滿洲八旗之用;二設於景山,稱為“廠製”;三設於鐵匠營,製造鐵炮,質量較差,供漢軍之用,稱為“局製”。地方製造,是由各省督撫按需要報請兵部、工部批準後就地設廠自製,一般隻能造冷兵器、火藥、鳥槍和普通輕型火炮。被清政府認為精良的火器,是不準外地製造的。火器的產量,以康熙時為最多。據《清朝文獻通考》記載,從1674~1721年清中央政府所造大小銅鐵炮約900門。灌靈廠每年生產火藥50餘萬斤。嘉慶以後,中央基本停造火器,用於對各地人民起義軍作戰的兵器,一般由各省自主就地製造。
清代火器,主要是各種火炮和鳥槍。清代火炮的名稱很多,幹隆時(欽定工部則例)列有火炮85種。
清代火炮基本沿襲明朝火炮。從性能和構造上看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和發展,均係滑膛火炮,發射鉛彈和鐵彈,火繩點火。炮筒一般用銅或鐵鑄造,也有鐵心銅體,銅心木鑲炮。中部置耳軸,用以支撐、平衡炮體和調整射擊角度,前有準星,中部或尾部安照門,供射擊瞄準。火門開在炮膛底部,大多火炮配有炮車、炮架,下設輪,便於運載及施放。火炮型製有三大類:
第一類為紅衣炮型,為重型火炮,類似近代加農炮,數量最多。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的神威大將軍炮就是紅衣炮型,鐵心銅體,全長2.64米,口徑13厘米,鐵心壁厚3.5厘米,銘滿、漢文“神威大將軍,大清崇德八年十二月日造重三千七百斤”。
1975年,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發現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全長2.48米,口徑11厘米,重1000千克,銘滿、漢文“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神威無敵大將軍”,膛內遺一實心鐵彈,直徑約9厘米,重2.7千克。第二類為子母炮型,即仿明代的佛郎機炮,利用子炮從後膛裝填,是輕型火炮。如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子母炮及炮圖,為康熙年間製造,鑄鐵,母炮全長1.84米,口徑3.2厘米,後腹開口以納子炮。《清會典圖·武備》記:“子母炮皆鑄鐵,前彝後豐,底如複笠,其一重九十五斤,長五尺三寸,子炮五如管,連火門各重八斤,受藥二兩二錢,鐵子五兩,炮兩麵開孔與子炮相稱,用時內之,固以鐵鈕,遂發之相續而速,載以四輪車如登形”
。第三類為大口徑短管炮型。類似近代的臼炮,是中型火炮。如現陳列於廣東廣州越秀公園的新式大鐵炮,製造於1882年,全長3.5米,口徑18厘米,有膛線,炮後部特粗。銘文有“光緒壬戌年造江南製造總局第十九尊。”炮彈仍為圓彈,有實心彈和空心爆炸彈兩種,裝填時常需纏裹棉布,密封炮膛,以保證發射時火藥燃氣不外泄。每門火炮都配備有相應的輔助器械,計有:炮子擋、朝天鐙(仰瓦形鐵柞,承火炮耳軸)、提鉤(用於子炮的進、退膛)、炮架、穿釘、炮星、炮刷、火藥葫蘆、春火藥棍、門蓋、火繩、擰子、刮子錘、木銼、鉗子、木榔頭、炮衣、炮罩、龍油袱、素油袱、支杆等等,這些附件主要是安排、穩定炮位,盛放、裝填炮彈,包裝、施放火藥和苫蓋、保養火炮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