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漢語言文化(4)(3 / 3)

吉語不僅服務於生者,還服務於死者。出土文物的金箔錢上,就刻有“往升仙界”、“花開見佛”等吉語。

吉語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經過千百年的延續應用,適合社會需要的便流傳下來,並不斷產生新的內容,如“一路平安”、“萬事如意”、“延年益壽”、“步步高升”、“旗開得勝”等。有些吉語本來已消失了,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又出現了,如“生財致富”、“恭喜發財”、“金玉滿堂”等。

成語:語言中的鹽

成語是一種結構簡煉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是人們長期以來口頭習用的固定詞組。人們在作文、著作中要使用它,在講演或對話裏也少不了它,在文章中恰到好處地使用適當的成語,可以使文章增色;在講演或對話中使用成語,可以使講演更動聽,對話更生動,更有表現力。

成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例如“青出於藍”這一成語出自《荀子·勸學》;“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完璧歸趙”最早見於《史記》

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一鼓作氣”最早見於《左傳》中的《曹劌論戰》。

許多成語從產生起一直流傳到今天,被人們爭相傳用,原因就在於成語是在語言實踐中經過了長期的提煉,已經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意義的整體性。一個成語就是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它的每一個詞一般都失去了自己單獨的意義。二是結構的定型性。成語是約定俗成而固定不變的詞組,不能隨意更換或者插入別的字。它在結構上一般都由四個字組成,多於或少於四個字的雖然也有,但為數較少。

人們喜歡成語,經常使用成語,當你在使用成語的時候,對成語的來源是否了解呢?成語的來源是多方麵的,但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類是從古代的寓言中來的。如“愚公移山”這一成語,出自《列子·湯問》裏的一個寓言。“刻舟求劍”這一成語,出自《呂氏春秋·察今》裏的寓言故事。在我國古代,先秦寓言是比較豐富的,出自這個時期的成語就比較多。

第二類是從曆史故事中來的。如“退避三舍”這一成語,出自《左傳·僖公》的一則曆史故事。“破釜沉舟”這一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隻有了解了這一曆史典故,才能正確理解它是“下決心幹到底”

的意思。

第三類是從古典文學作品的詞句中來的。如“一刻千金”這一成語,就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春夜》詩。“春宵一刻直(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集思廣益”最早出自諸葛亮《諸葛丞相集·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

“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後來,明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論·英宗》裏寫下了“集思廣益,而功不必自己立”的名句。

第四類是從民間口語中來的。如“信口開河”、“虎頭蛇尾”、“南腔北調”等等,這是人們在實踐中總結概括出來的。

成語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我們在運用成語時,一是要弄清楚成語的意思。有些成語表示什麼意義,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照字麵去推測。如“麵麵相覷”是表示大家都驚訝,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果從字麵上去推測,就會鬧出笑話來。有些成語有褒貶意義,使用時就要注意對象,不能隨便亂用。例如“自食其力”含有褒義,“自食其果”含有貶義,我們在引用這類成語時,就要特別注意。二是要了解成語的來源,這不僅有助於準確理解成語的意義,而且也是正確使用成語的關鍵。三是要注意成語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成語的感情色彩變了,有些成語的意義會有新的轉化,還有些成語適應的範圍發生了變化。了解成語的這些變化,對於理解成語的意義和正確運用成語是非常有益的。

諺語:智慧的花朵

諺語是在群眾中長期流傳的固定語句,它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經驗總結。

諺語雖是一種固定語句,但由於它是口頭流傳的,有些諺語在結構上又是不固定的。如“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其中“合成一個”有說“頂個”的,有說“湊個”的,也有說“賽過”的。這種結構上的變化,都沒有離開它的原意。

我國的諺語源遠流長。據《古謠諺·幾例》記載,諺語在文字產生以前就有了,有了文字後,才被記錄下來。殷代甲骨文和先秦一些古籍中的“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等構思精巧、哲理深奧的語言,可能就是我國文字記錄下來的最早的諺語。宋、明、清代,陸續有人輯錄彙編成冊。建國後,諺語的研究、出版工作更加得到重視。

我國的諺語浩如煙海,內容極其廣泛,涉及自然和社會的各個方麵。從內容上看,諺語大體上可分為社會諺語和生產諺語兩大類。

社會諺語是指理想與立誌、真理與實踐、階級與愛憎、知識與學習、勤勞與節儉、謙虛與誠實、團結與友誼、愛情與家庭、體育與健康等方麵的內容,一般多具警策、醒人的特點,富於哲理性和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