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看,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自己的民族傳統,離不開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因為各國的現代化都是在既定文化的製約和影響下進行的,任何個人、民族和國家都逃脫不了傳統的掌心,而且傳統文化是每個民族、國家和生命的體現,否定傳統文化就意味著否定自己的生命,任何民族、國家都是憑借其文化的獨特性和內聚力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丟失了文化這張身份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同時,傳統文化是進行創新的源頭活水。卡爾·雅斯貝斯在《曆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後,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憶,或日複興,總是提供了精神動力。”①但傳統文化由於形成於前現代與現代化有著本質的差異,加上其內容的蕪雜,對其中哪些屬不適合當代發展的,哪些屬經過改造可以重放異彩的,都需要精心地加以研究。可見,傳統文化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根源,不可能“拿來就用”的,而必須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出發,加以綜合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第四,文化的綜合創新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思想淵源及實踐基礎。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從春秋戰國到兩漢,可稱為中華民族內部的文化綜合時期,產生了如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西漢劉安的《淮南子》等綜合諸家的著作。自隋唐開始,進入中外文化綜合創新時期。佛教於兩漢傳入中國後,與老莊、儒家學派逐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派別。宋代的朱熹、程頤大膽吸收佛教文化中“一多相容”說,並以此為構架,創立了以儒學為主,兼采道家、魏晉玄學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學”體係。自明末西學東漸始,有識之士提出會通中西之學的灼見不絕於耳。徐光啟就提出“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的主張;②方以智申言要“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間”,③欲“借泰西為刻子,中禹、周之矩積”④;萬斯同倡“兼通中西之學而折其衷”;⑤魏源相信“大地氣運自西北而東南將中外一家”;①王韜預言“天下之道其終也由異而同,必有人焉融會貫通而使之同”:②嚴複致力於“統新故而觀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章太炎疾呼“馳騁歐美”“兼容並色”,“鑄熔”改造:蔡元培要求“所得於外國之思想、言論、學術,吸收而消化之,盡為我之一部,而不為其所同化也”③,學習要與創新相結合,“非徒輸入歐化,而必於歐化之中為更進步之發明;非徒保存國粹之真相”④。楊昌濟立誌“合東西洋文明一爐而共冶之”。⑤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就是取法中西而創造的。可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他們以其深邃的曆史眼光,從融彙中西文化的視野提出了建設中國文化的洞見並率先垂範,為中國文化綜合創新觀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誕生的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繼承了中華民族融彙創新的傳統。李大釗曾預言人類必將“創造一兼東西文明特質,歐亞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⑥惲代英亦提出:“居於今日之世界,宜溝通中西文明之優點,以造成吾國之新精神。”⑦在這一問題上,魯迅先生的見解是眾所周知的。郭沫若的觀點也很精辟,他主張在古今關係上“吸收古人的遺產,以期繼往而開來”,在中外關係上“借石他山,以資我們的攻錯”⑧。一直致力於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早在1917年就提出“庇千山之材而為一台,彙百家之說而成一學,取精用宏,根茂實盛”①。在延安,他對自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進行科學總結的基礎上,創造性提出了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古今中外法”,所謂“古今”就是曆史的發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文化在曆史上的演進從時間上看就是“古今”,從空間上看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就是“中外”。他認為“體”“用”問題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學’是指基本理論,這是中外一致的,不應該分中西”。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及“全盤西化論”模式都是錯誤的。毛澤東在文化建設上的“古今中外法”為“綜合創新”提供了科學理論支持。
文化綜合創新論是當代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在上世紀末中國“文化熱”之際提出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化爭論中,張岱年就提出了文化“綜合創造”論。③1987年,他明確提出了“綜合創新”論,並加以係統闡明。他說:“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文化是一個創新的事業。我認為:一方麵要總結我國的傳統文化,探索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經過深入的反思,對其優點和缺點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另一方麵,要深入研究西方文化,對西方文化作具體分析,對其缺點和優點也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根據我國國情,將上述兩個方麵的優點綜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更高的文化。什麼是創新?創新意味著這種新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都不相同。因為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良傳統,同時汲取西方文化的先進貢獻,逐步形成一個新的文化體係。這個新的文化體係,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的指導下,以社會主義價值觀,來綜合中西文化之所長,而創新中國文化。它既是傳統文化的繼續,又高於已有的文化。這就是社會主義的新文化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