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的起源
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統稱,包括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昆劇、京劇和數百種地方戲。它是一門融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藝術。
一般認為,中國戲曲的形態成熟於宋元時期,其起源大致有3條線索:
第一條線索是從民間歌舞發展到歌舞小戲。戲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民間歌舞。《尚書·舜典》說:“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是描寫先民身披獸皮、擊石伴奏的歌舞場麵,其目的用以祈福或娛神,帶有原始宗教成分。這類形式在當時極為普遍。原始歌舞既娛神,亦娛己,後來《論語》
記載的“鄉人儺”,屈原《九歌》表現的祀神歌舞等都是緣此發展而來。大約到了漢代,歌舞形式中逐漸融入了故事成分,其中角抵戲《東海黃公》最為著名,它表現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人黃公,少時有法術,能製蛇禦虎,及衰老,氣力漸減,且飲酒過度,法術不複能行,後與白虎鬥,為虎所殺。此戲原在民間流行,後漢武帝曾將其引入宮中表演。《東海黃公》標誌了歌舞逐漸向歌舞戲發展,以後由此演進的歌舞小戲層出不窮。至唐代,歌舞戲有了很大的提高,唐代最為著名的歌舞小戲是《踏謠娘》,它表演了妻子(踏謠娘)受丈夫(蘇郎中)辱罵毆打,向鄰裏訴說幽怨,表演是相當生動的。這種民間歌舞小戲在宋代又有發展,當時一般通稱其為“社火”,後來在這基礎上歌舞小戲逐步演變成戲曲形式,“南戲”便是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第二條線索是從古優發展到參軍戲。“優”出現甚早,西周幽王的宮廷中就有這類人物,他們是宮中弄臣,以滑稽調笑取悅人主,並予以某種政治性的諷諫。這種滑稽性、諷刺性的表演在後世綿延不絕,且從對帝王的諷諫發展到帝王以之來懲戒臣下,“參軍戲”據說就是由此而來。北朝時,後趙石勒因官員(參軍)貪汙官絹,遂令優人身著官服扮成“參軍”,旁的優人則戲弄嘲笑“他”,以此來懲罰這一官員。這一表演後成定製,並有了固定的腳色,被戲弄者稱“參軍”,嘲笑者稱“蒼鶻”。參軍戲在唐代最為興盛,晚唐五代,也稱參軍戲為雜劇。至宋,其表演更趨成熟,出現了五種腳色:
戲頭(也叫末泥)、引戲(也兼裝旦)、副淨(即原來的參軍)、副末(即蒼鶻)、裝孤。宋雜劇經金院本的過渡遂逐漸向成熟的戲曲形式——元雜劇發展。
戲曲起源的第三條線索是受說唱藝術的影響而發展。說唱藝術對戲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劇本文學和戲曲唱腔兩個方麵。隋唐時期,由敘事性的樂府詩歌發展而來的大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古典戲劇
戲劇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在西方,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4世紀初,古希臘的戲劇,是歐洲古典戲劇的先聲。在我國,早在《詩經》
和《楚辭·九歌》中便有祭祀的舞樂,供巫來祝頌人的祖先或神靈,這種舞樂就包含了萌芽狀態的戲劇因素。西漢統一全國後,以競技為主的角(百戲)開始盛行;南北朝時,出現了“撥頭”、“代麵”、“踏謠娘”、“參軍”
等,具有一定的故事內容和社會意義的表演形式。宋金時期,在唐參軍戲的基礎上產生並發展起了宋雜劇和金院本,構成了戲劇的雛形。到元代,在宋雜劇、金院本和說唱諸官調的直接影響下,融合先前各種表演藝術,正式形成了我國完整的成熟的戲劇形式元雜劇。元代是我國古典戲劇發展的高峰。
儀有姓名可考的作家就有80餘人,見於書麵記載的作品約500餘種。主要作家作品有: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鄭光祖《倩女離魂》、宮天挺《範張雞黍》等。元大德末年,戲劇創作的中心南移,元雜劇逐漸走向衰微,南戲在溫州雜劇的基礎上興盛起來。到元末明韌,已成為主導劇壇的劇種,並相繼出現了《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等著名的劇作。由於南戲地方特點較強,後來在發展中便形成了四大聲腔係統:海鹽、太陽、餘姚和昆山。初而弋陽繼而昆腔風行一時。繼而向全國。在昆腔走向衰落之際,出現了一個地方戲空前繁榮的局麵,各種地方戲在京城融合成一個新劇種京戲,京劇集古典戲劇大成,它的誕生標誌著古典戲曲的終幕已經到來。
戲曲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最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文化寶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人民文化生活中具有廣泛影響的藝術品種。經過800多年的發展變化,中國戲曲已形成一個擁有300多個劇種、5萬餘出傳統劇目、2000多個劇團和近40萬名從業人員的龐大體係,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別具風采。
參軍戲一種以科白為主、表演滑稽詼諧故事的戲。淵源於秦漢俳優,形成於後漢,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一弄參軍始自後漢館陶令石耽。”參軍戲到唐宋時發展到一種表演形式,主要由蒼鶻、參軍兩個腳色作滑稽對話或動作,引人發笑,有時諷刺朝政。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記載,參軍戲的演出已有歌唱和音樂並有女演員。參軍戲的載歌載舞的形式,為戲曲走向成熟,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儺戲一種特殊戲曲形式。它本是古代在臘月舉行的一種驅鬼逐疫的儀式,通過歌舞來加以表現。西漢劉安《淮南子》記載,古代儺舞“先獵一日”舉行,方相裝成“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方相之後跟子(幼童)百二十人和人扮的十二神獸,把惡鬼驅逐出去,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卻記儺舞形式有二,一種方相表演,表演者頭戴冠和麵具,黃金四目,穿熊皮,手執戈盾,口中發出“儺”“儺”聲,驅逐惡鬼。另一種為十二神舞,十二人朱發畫衣,手執麻鞭,甩動作響,高呼專吃惡鬼猛獸的十二神。儺舞有音樂伴奏。後來儺舞逐步向娛樂方麵轉化而成儺戲,儺戲表演形式與戲曲相類,主要流行於江西、湖南、浙江、廣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