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度量衡的應用和作用(3)(1 / 3)

早期的土圭是塊刻有尺寸的平板,後來,為了測影長的方便,人們把它和表做在一起。表豎在圭板的一端,板麵上刻有尺寸,這樣可以直接在平板上讀出日中時表影的長度值。土圭和表合在一起,叫做圭表,有時人們也延續舊有的名稱,仍稱其為土圭或圭。圭表的材料,可以是石料、銅料,或者玉料。完整的圭表究竟起始於何時,現在尚難斷定,但至遲不會晚於西漢。漢代的《三輔黃圖》一書曾經記載說:“長安靈台有銅表,高八尺、長一丈三尺、廣一尺二寸。題雲:太初四年造。”靈台,是當時的天文台,專門用以觀測天象。“八尺”是表的高度,這是中國古代圭表的標準高度。“一丈三尺”是該銅圭的長。“一尺二寸”;則是相應圭麵的寬。太初是漢武帝的年號,太初四年相當於公元前101年。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關於整體圭表的最早記載。

利用圭表做每天中午表影長度測量,可以直接決定冬至的日期,因為一年之內中午影子最長的一天就是冬至所在日。利用這種方法進行觀測,其誤差雖然可以大到一二天左右,但是通過長期觀測資料的積累和平均,則可使該誤差的影響大大降低。實際上,中國在戰國時期產生的四分曆,已經采用了36514日這一比較精確的回歸年長度值,該數據與當時的回歸年長度相比,年誤差不到1%日。這充分證明利用圭表測定冬至是可行的,可以達到一定的精度。

四分曆的回歸年長度是36514日,這意味著如果第一年的冬至發生在正午,第二年的冬至就要發生在正午過後的1/4日,第三年的冬至則要發生在正午過後的1/2日,即在夜半。第四年的冬至則發生在正午過後的3/4日,直到第五年,冬至發生時刻才又重新回到正午。用圭表來測定,則會發現第一年表影最長,第二年稍短,第三年最短,第四年表影與第二年相等,第五年才又重新與第一年表影相同。對此,《後漢書·律曆誌》說:“曆數之生也,乃立儀表,以校日景,景長則日遠,天度之端也。日發其端,周而為歲,然其景不複。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複初,是則日行之終。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日)之一,為歲之日數。”這段話,就講述了36514日這個回歸年長度的由來。它告訴我們,曆法基本數據的產生,來自於立表測影。選擇影子最長的時刻作為計算起點,太陽從這個時刻起,沿黃道運行1周叫做1歲。太陽雖然運行了1周,但相應正午的影子卻沒有回複到原來的長度,需要經過4周,也就是1461日,表影長度才能複原。用4去除1461,得出來的就是1歲的具體日數。

利用圭表,可以測出冬至,因為一年之中中午影子最長的一天就是冬至所在日。但實際操作起來,仍然存在一定困難。這一困難一方麵在於受冬至日氣候條件的影響,更重要的,還在於冬至點不一定正發生於中午時分。更確切地說,冬至點發生於正中午的情況,可謂是千載難逢。因此,上述四分曆冬至時刻的測定,不一定真正測到了冬至發生的準確時刻,當時人們很可能是連續測幾年冬至日正午的表影長度,取其中最長的一年,就定為這年的冬至時刻正在這天中午。以後每過一年,冬至時刻就相應增加1/4日。這就是說,用這種方法定出的冬至時刻,帶有一定程度的人為因素,與冬至的實際發生時刻,不一定吻合。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確切測定冬至的真實發生時刻呢?這一問題,南北朝時期的祖衝之找到了解決辦法。

日晷計時的發展

時間概念的產生,源於人們對太陽視運動的感受。早期時間單位的劃分,也以太陽在空間的方位為準,例如12時製和《淮南子》中記載的15時製,都是如此。這種情況啟發人們想到,要計量時間,隻需觀察太陽在空中的方位即可。但太陽在空中,缺乏觀測背景,無法標示其具體方位,而且陽光直射人目,也不便於觀察。為此,人們又想到,隻要在平地上立根杆子,觀察其影子方位的變化,就可以逆推太陽的空間方位,從而得知相應的時刻。這種想法的實施,就導致了日晷計時的誕生。

早期的日晷計時,大概是選擇一塊比較平坦的地麵,當中豎一根杆子,在杆子周圍的地麵上畫上一些用來表示時刻的線條,根據杆影落在這些線條之間的位置,來讀取時刻。這根立在地上的杆子,叫做表。我們現在把計時儀器叫做鍾表,其來源即與此有關。這個表和周圍刻劃有用以表示時間的線條的地麵,就構成了一種原始的日晷,刻劃有時刻標誌的地麵就是日晷的晷麵。晷字本身具有日影的含義。日晷記時就是根據陽光下表影位置的變化來確定當時的時刻。晷麵水平放置的日晷叫做地平式日、晷,它是早期日晷計時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