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句話包含了十個重大物理成就:當時人們從實驗中發現磁針指向與地理子午線並不一致。從今天觀點來看,這就揭示出了地磁偏角的存在。當然,這一發現的技術難度並不算大,中國古代天文定向方法發達,隻要將磁針定向與天文定向加以比較,就可以發現二者之間的差異。不過,在西方,一直到了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時,才觀測到地磁偏角的存在。這比起中國古人,在時間上是遠遠落後了。
磁針的出現以及地磁偏角的發現,都比沈括的時代要早一些。北宋初年,司天監官員楊惟德寫了一本相墓書,叫做《塋原總錄》,其卷一提到“丙午針”。“針”無疑指磁針,“丙午”說明針的指向不在正南,而是偏向東南。這些發現,都比沈括要早幾十年。不過,沈括卻是曆史上最早記載使用摩擦法得到人造磁體的學者。
摩擦法的出現,使得人們掌握了磁針製造方法。接著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安置磁針,使其運轉靈敏而且穩定?對此,沈括做了探討,他接著上麵的引文說:“水浮多蕩搖,指瓜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一不若縷懸為最善。其法取新纊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這裏沈括介紹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①水浮法。在磁針上穿上幾根燈芯草,就能浮在水麵上,指示南北。其缺點是蕩搖不定。②指甲旋定法。將磁針放在手指甲蓋上,因為指甲蓋光滑,磁針就能旋轉指南。其缺點是易墜落,不穩定。③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放在光滑的碗口邊緣,旋轉起來更加快捷,但更易墜落。④絲懸法。以獨股新繭絲用蠟少許粘於針腰,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即可指示方向。沈括特別推崇這種方法,認為它既克服了水浮法的蕩搖不定,又避免了指甲、碗唇法的堅滑易墜,同時還具有較高的靈敏度。沈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而且,該法講究用獨股新繭絲,這種繭絲比較堅韌,又避免了多股合成後形成固有扭矩。用芥菜籽那麼大的一點蠟把絲粘於針腰,這一考慮同樣在於避免用絲係結針腰時產生扭矩,從而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度。從這些因素來看,沈括的考慮是相當周密的。
但是,絲懸法的使用畢竟還有其不便之處,人們仍在繼續探討指南針的安裝方法。到了北宋末年,一種新型的指南針誕生了,這就是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卷十所記載的木刻指南龜。據該書的記載,指南龜是用木頭刻成烏龜的形狀,龜的腹部開有一槽,槽中按選定的極性裝入磁石,用蠟封好,在龜的尾部插入一根針,用以指示方向,龜的腹部下方挖一小孔,再將它支在竹針上。撥動木龜,使其旋轉,當它靜止後,龜頭指北,針尾即指南。
指南龜最值得稱道之處在於它的支承形式。從原則上看,它與近代羅盤的支軸形式是一致的。到了明嘉靖年間,出現了旱羅盤。旱羅盤一方麵繼承。了南宋將磁針與方位盤聯在一起的羅盤傳統,同時又發展了指南龜的支承形式,用釘子支住磁針,並且努力減少支點的摩擦力,使磁針得以自由轉動。再到後來,萬向支架裝置也被應用到了指南針上,使得指南針即使在顛簸不定的大海之上,也仍然可以運轉自如。
指南針最早發明於中國,大概於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通過海上航路傳進阿拉伯,再從阿拉伯傳入歐洲,對人類社會曆史進程發揮了其特有的作用,是世界著名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天體方位的測定
空間計量的任務之一是要對天體的空間方位進行測定,以便為製訂曆法提供基本數據。要測定天體的空間方位,首先要建立相應的坐標體係。對此,古人選用了天體的人宿度和去極度這兩個分量,並且采用“度”作為計量單位。一度表示分圓周為36514份時每份的長度。這些,在本書前麵。“空間方位的劃分”中已經介紹過了。
人宿度是指待測天體與二十八宿中某宿距星的赤經差。為了測定人宿度,事先需要測定二十八宿距星相互之間的距度。古人把這叫做“立二十八宿以周天曆度”。在中國現存古籍中,《周髀算經》最早給出了“立二十八宿以周天曆度”的具體操作方法。其方法是:選擇一塊平地,在上麵畫一個直徑為121尺7寸5分的大圓。之所以選擇這,個數據,是因為當時人們認定的圓周率是“周三徑一”,這樣,與之相應的周長就是36514尺,這正好與把天周分為36514度的分度方式相對應,於是就可以按一尺一度的方式,把這個大圓分成36514度。然後,再按照南北為經、東西為緯的方式,建立東西、南北十字線,把圓分為4個部分,每部分合91516度。這樣,準備工作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