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度量衡的應用和作用(9)(2 / 3)

在運用誤差理論減少測量誤差方麵,古人有著內容豐富的探索。他們強調要製訂科學的計量標準,保持測具的統一和穩定,並且針對產生誤差的原因進行“對症施治”的改進。在古人為減少誤差而采取的種種措施中,有兩種做法特別值得一提,因為它們很巧妙地運用了誤差理論。

一種做法是減少測量中的相對誤差,這在古人立表測影的演變過程中有所反映。對此,我們在“郭守敬高表測影”一節中已經有所討論,這裏不再多述。

另一種方法是宋末元初趙友欽在測量恒星赤經差時采用的,意在避免過失誤差,減少偶然誤差。為了確保觀測結果的準確可靠,趙友欽把觀測人員分為兩組,兩組用同樣的設備,觀測同樣的恒星,所得結果相互參校。他在其《革象新書·測經度法》中說:“必置四壺、立兩架,同時參驗,庶無差忒。”即是說,在測量時要配置四套漏壺、樹立兩副架子,讓兩組人員同時觀測,以所得結果相互比較,這樣才能避免差錯。

趙友欽的做法很有道理。為了避免過失誤差,測量需要有所參校。同時,這樣也有利於對測量結果取平均值,從而增加了最後結果的準確程度。現在人們在測量中,也取用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粵值使用,由此可以看到趙友欽這種測量方法的科學性。

中國古代對誤差問題的討論,一般散見於各類書文之中,因而顯得有些零散,沒有形成自己首尾一貫的係統。即使如此,古人對誤差理論的探討,還是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是值得予以認真總結的。

計量的社會作用

古人高度重視計量,是因為它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從技術角度而言,任何一個社會,離開了計量,其運作就難以正常進行。興修土木、冶鐵煉銅、治理水患,乃至於征收賦稅、分發薪俸等,無一不需要計量為之提供技術保障。非但如此,古人還把計量尤其是度量衡作為立國要略加以考慮,他們認為政府頒布的計量標準能杏得到貫徹執行,事關國家和君主形象,影響到民風民俗的端正與否。《管子·明法解》說:“明主者一度量、立表儀而堅守之,故令下而民從。”大意是說,賢明的君主推行統一的度量衡製度,頒定各種計量標準而堅守不渝,因此天下的民眾都遵從他們的法令。秦王朝推行統一的度量衡製度,就與《管子》的這一思想有關。秦統治者既著眼於該措施的經濟意義,更看重它的政治意義。當時參預籌劃該項政策的李斯,事後曾經指出:“更克畫平鬥斛度量文字,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認為這樣做可以打擊關東六國的舊製度,樹立秦國威望。他所強調的,就是度量衡管理與治理國家的關係。成書於西漢前期的《淮南子·本經訓》也說:“謹於權衡,審乎輕重,足以治其境內矣。”這是說,隻要嚴格遵行度量衡製度,就可以治理好國家。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古人對計量重要性的強調,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古代類似論述還有許多,這裏不再贅述。

古人不但在理論上強調計量對於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他們在政治鬥爭實踐中,也確實把計量作為一種重要武器加以運用。這方麵的例子可以舉出不少。例如,1972年,在山東臨沂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論兵竹簡,其中有幾枚殘簡,記載了吳王與孫武的一段問答。在當時春秋諸國中,晉國勢力強大,晉君手下有六卿,位高權重,他們相互傾軋,都想由自己把持晉國。針對這種情況,吳王問孫武道:在晉國的六卿中,誰先滅亡?孫武回答說:範氏、中行氏先亡,其次是知氏,再次是韓、魏,最後由趙氏來統一晉國。

孫武做出這種預測,其依據是什麼?他是由各卿所用畝製不同得到這一結論的。孫武說:範氏、中行氏是160平方步為1畝,魏氏用180平方步為1畝,趙氏則用240平方步作為1畝。範氏、中行氏畝製小,按每畝收取同樣賦稅,他們收入就多,養土也多,加上自己驕傲自大,臣下奢侈,習武好戰,不得人心,因此他們最先滅亡。知氏情況與之類似,所以接著滅亡。韓、魏情況又與知氏相似,接著知氏滅亡的就應當是他們。隻有趙氏,田畝大,又免去稅收,養的武士也少,辦事節儉,民眾歸心,晉國當然是屬於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