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葛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紡織材料。葛非麻類植物,它屬豆科植物,但其藤莖纖維可作紡織原料。傳說中,堯冬天穿的是“魔,幼鹿)裘”,夏天穿的是“葛衣”。野生的葛長在氣候溫暖潮濕的山丘河穀。那時在南北各地山區,到處伸展著蜿蜒纏繞的葛藤,為上古時代的居民提供了豐富葛纖維資源。江蘇草鞋山遺址出土的葛藤纖維織物表明,我們的祖先對葛纖維的利用至少有6000年以上的曆史了。商周後又出現了葛的人工栽培。《詩經》中有不少描寫種葛、采葛的詩句:“葛之覃兮,施於中穀”;“綿綿葛荔,在河之滸”;“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等等。據《周禮》載,西周還可能設有“掌葛”的官職,專門管理葛的生產和貢納。
進入春秋,隨著大麻和苧麻種植的不斷推廣,葛在黃河流域的重要性開始下降,居於次要和補充的地位。在北方平原,衣服、車篷等都用大麻布製作。隻是在天早大麻歉收的情況下,才用葛麻。但在偏僻山區和南方地區,葛的種植仍很普遍,
《絕越書》中即有勾踐種葛的記載。三國時曹植寫有“種葛南山下,葛蔓自成蔭”的著名詩句。到隋唐時期,社會需求的紡織原料數量越來越大,而葛麻生長較慢,加工困難,才最後為麻類纖維所取代。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黃葛篇》中用“青煙蔓長條,繚繞幾百尺”的詩句來形容葛藤,稱讚用葛布做成的衣服,夏天穿著如何涼爽,但歎息“此物已過時”。這時葛麻已基本上退出紡織舞台。不過,在某些山區,葛麻仍在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唐末詩人鮑溶還用“葛絲茸茸春雪體,深澗擇泉清處洗”的詩句,描寫南方邊疆少數民族婦女山泉製葛的內容。
麻葛的脫膠技術
大麻、苧麻和葛麻的韌皮是由植物膠質和纖維兩部分組成。為了剝取纖維,必須先把外表的膠質去掉,使纖維分離出來。這一加工過程叫做“脫膠”。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掌握了麻、葛韌皮的脫膠技術。
麻、葛脫膠技術的產生,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起初,我們的祖先是用直接剝取的方法取得麻、葛纖維,即用手或石器、蚌殼刮落麻、葛莖藤的表皮,不經脫膠直接利用。這種方法大約在舊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進入新石器時代後仍被沿用。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一些繩頭,所用的纖維在顯薇鏡下觀察,均呈片狀,可能就是用這種方法取得。
直接剝取的方法簡單、原始,所獲得的纖維粗硬,不易分劈,拈曲度低,搓拈和編織困難,加工的繩索和編織品且硬、稀疏。這些直接影響對麻、葛纖維的加工和利用。如何改良麻、葛纖維的提取方法,提高纖維的質量,是擺去我們祖先麵前的迫切問題。
由於種種原因,在野外存在著經過自然脫膠的麻、葛纖維。一些被丟棄的剩餘的麻葛莖藤、纖維和廢舊繩索、編織品,經過長期的日曬雨淋和積水浸漚,因部分膠膠而變得柔軟;生長在自然界的麻、葛,也常在倒伏在低窪水地的,由於浸泡和水中各種果膠杆菌的作用,也使表皮層和韌疲層的部分膠質脫落,從而使纖維變得鬆軟。用這些纖維搓繩或編織衣料,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人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終於發現和認識纖維自然脫膠的作用,逐漸有意識地采用人工浸漚的脫膠方法。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流域已開始采用這種方法。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麻布片纖維,在顯微鏡下觀察,似乎是經過膠膠處理的。高周時期,黃河流域也盛行浸漚膠膠法,後來又相繼發明了煮練和化學脫膠法。
麻、葛的韌皮組織結構不同,脫膠的方法也不一樣。葛是用煮練的方法脫膠。《詩經》中有關於葛麻脫膠的描述。《詩經·周南》說:“維葉莫莫,是刈是漫,為締為絡,就是說把枝葉茂盛的葛藤割回家,放在沸水裏煮練,去掉膠質,再根據纖維粗細不同,織成細葛布(締)各粗葛布(絡)。麵大麻和苧麻的脫膠方法是在水中浸漚。《詩經·陳風》的“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池,可以漚佇”、“東門之池,可以漚營”,說的就是麻類纖維和營蒯類纖維的池塘浸漚脫膠。河北槁城、北京平穀商墓,陝西寶雞西周墓,江蘇六合東周和湖南長沙舊戰國楚墓出土的麻布,都有經過脫膠處理的痕跡。從出土的麻布實物看,到商代已掌握一定的韌皮脫膠技術。將槁城出土的商代大麻布殘片同浙江吳興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麻布殘片比較,纖維表麵殘留的膠質大大減少。說明商代的韌皮脫膠技術已有明顯進步。
漚麻,看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漚麻的水溫、水質、水量和浸漚的時間、程度,都有講究。古代勞動人民在這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進行了科學的總結。通過實踐認識到,漚麻的水要清,水濁則麻發黑;水量要足,水過淺則麻發脆;浸漚要適度,浸漚不透則麻皮剝取困難,浸漚太爛則纖維受傷,使其強度降低。水溫也很重要。《詩經》中說東門外的池塘可以漚麻、漚佇、漚菅,大概就是考慮到向東的池塘水溫較高。這是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西漢《汜勝之書》中曾指出,漚大麻的最佳時間是夏至後20日,也就是陽曆7月10日,前後。這時氣溫最高,細菌繁殖速度快,韌皮脫膠幹淨。如果冬天漚麻,則最好用溫水。據說用溫水浸漚的大麻,纖維“最為柔明”。在山區,也有冬天用溫泉水浸漚使纖維柔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