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前的社會概況

公元1750年左右,全球總人口約有9億,其中歐洲有1.4億,英國有770萬。那時候,英國各民族主要生活在農村,以農為生。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時間,在歐洲很多地區一直持續到20世紀,在其他不發達國家,現在仍然如此。那時,100人中有90幾個人靠農業生產或加工為生。

那時的世界,空氣清新,森林密布,河湖縱橫,水清天明。原野上,分布著或孤立或連片的農莊,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牧群在草原上時隱時現,間或點綴著一兩座熱鬧的城市,國王與達官們在那裏控製著整個國家。那時沒有汙染,也沒有令人頭疼的環境問題,整個世界一派田園風光。但生活在其間的勞動人民幾乎沒有興致欣賞美妙不過的風景。他們被沉重的體力勞動所折磨;為糧食歉收、饑腸轆轆而痛苦;被瘟疫和各種病痛折磨;被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痛苦所折磨。

那時,農村生產方式十分落後。農民們按照祖祖輩輩幾世紀傳下來的習慣,用古老的木製工具精耕細作。鐵器比現在貴重得多,使用得很少。在歐洲,人們還不知道種植馬鈴薯,用犁耕種的土地遠比今日少。那時還有大批的荒地、大沼澤、草原及森林,公共牧場還未被分為單塊的田地,鐵絲圍欄也還未發明。

廣大的農村人口幾乎都是文盲,高等教育還隻是個別階層的特權。傳統力量以及對上尊敬的習慣還未打破。社會的等級製度以及從屬關係被認為是天定的。每一個人滿足於自己狹小的生活圈子,承襲著父輩的衣缽,大多數人一生都沒有離開家鄉。社會地位很少由個人的成就而大多由他的出生決定。

鄉間隻有幾條修造得很簡陋的道路,所以步行、騎馬或乘馬車旅行都十分困難。商人、士兵、船夫、車夫、走街串巷的工藝匠人和學生,隻是人口中的極少的一部分,他們偶而才有機會到遠方去。

所有城市的房屋都還有鄉村的烙印。小城鎮不少,但中等以上城市隻有幾座。在歐洲,真正稱得上是大城市的隻有倫敦和巴黎,柏林和維也納比較遜色。中國的北京、南京、杭州已是當時世界聞名的大城市。那時,沒有街燈,雖然已有店鋪招牌,但沒有廣告牌的招貼柱,也沒有店鋪的大櫥窗。

如同農民一樣,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個人家計和營生是不分的,兩者是合二為一的。隻有一小部分擁有土地的上層貴族和一些大商賈是富庶的。

家庭作坊及傳統手工業

在那時的城鎮中有很多農業市民,他們在畜牧及蔬菜園藝上起著重要作用,而在世界各地的農村中,農業和手工業的結合早已成了傳統。在山穀裏,特別是在土地貧瘠的地區,農業收入隻能勉強糊口,農民必須從事一些副業,以謀生計。這樣就出現了一些家庭工業,如毛、麻、棉、絲的紡織,還有榨油、製豆腐和竹編、柳編等。在有些地區,家庭工業獲得了飛快的發展,特別在歐洲,形成了一些分散的小企業,但不是現代意義的機械化生產企業。

家舍就是作坊。有的大家庭就經營著這種企業,婦女紡紗,男子織布。織出的布除滿足自己的需要外,還供銷售。這種紡織的所有生產工序,包括漂白、織布都是由手工完成的。這樣生產出來的貨物通過一個兜售客商與較大的購銷行業相聯係。這些客商多是當地鄰近城市的逐步改做商人或訂貨商的親戚或熟人。這些訂貨商有的已經能夠提供原料,取走成品,自負盈虧,在歐洲甚至出境銷售。後來,不少訂貨商成了歐洲紡織廠的廠主,成為第一代的企業家。

除了紡織業生產外,還有其他分散的傳統家庭工業。這些家庭工業直到今天還通過一個訂貨人或商人按照十分苛刻的條件為廣大銷售網服務,例如瑞士的鍾表、木器、玻璃器皿、玩具、裝飾器以及其他物品的製作業。某種產品各個加工階段的工作在這裏也是分配給不同的輔助人員以及能工巧匠來完成的,但整體製作過程始終是在小型家庭企業的範圍內進行的。

但是,家庭工業與原來的手工業相比,其作用大大遜色。手工業在西方的幾乎所有國家的絕大部分城市中,從好幾個世紀以來就組成了行會或同業公會。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主要在北歐、東歐和東南歐,手工業者從來沒有失去其農民特征。

嚴格對外實行閉關的行會大多享有古老的特權,拒不接納外來人。它隻接納向父親學會行會手藝的兒子,至多接納年老或已故師傅的女婿加入行會。幫工和學徒的數目也有嚴格限製。這樣,行會就能阻止不願見到的競爭的發生,並且嫉妒地監視另一行會的行東是否把不屬於他的生意搶走。手工業的傳統擯棄一切不屬現有行會的活動。一個不享有特權的行會以外的“傭工”,被認為是不光彩的。隻有加入行會的行東才有權在城市內進行行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