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作為一種能量來源可有以下幾大優勢:一是農作物不會像礦物燃燒那樣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愈來愈高,因為它在燃燒中釋放的二氧化碳和這些植物生長過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是相等的;二是農作物資源豐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品來源;三是通過大麵積種植樹木和多年生草類,在獲取能源的同時,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環境,提高了沙性土壤的生產力;四是農業工業的興起,可給農業區帶來新的生機,推動商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等。
現在,發達國家已開始開發農作物能源。
瑞典和芬蘭正在積極研究和製定計劃以便增加使用生物燃料。這些國家已經從植物和垃圾中獲取了他們主要能源中的16%,這是所有工業國中最高的。
在歐洲,從菜油中製得了無汙染、可以降解的柴油,可用於如阿爾卑斯山脈等環境敏感地區。澳大利亞和意大利的新能源公司也正致力於在遭受嚴重汙染的地區推廣低釋放物的燃料。
在美國,1990年發起了淨化空氣的運動。柴油將禁止在汙染嚴重的城市的交通運輸中使用。從大豆、葵花籽、海藻或油菜籽中提煉出了一種非常好的替代品——生物柴油。
農作物作為能源的幾條主要途徑:
(1)生物物質發電。1992年,木材和其他來自於植物的原料,在美國產生相當於6個核電站的發電量。明尼蘇達州的研究人員研究出了新的工藝用燃燒木材的方法來發電。夏威夷建立的太平洋國際中心創立了小規模的工業氣化器廠使甘蔗殘渣變為氣體,用作渦輪機發電的燃料。
(2)製取甲醇。甲醇可作為很好的燃料來使用。美國夏威夷的太平洋國際中心利用氣化器技術生產甲醇和其他多種化工製品。
(3)製取乙醇。美國在1992年用玉米生產了一些乙醇。從富含纖維素的樹木、草類、莊稼殘渣和垃圾中製取乙醇的研究正在進行。
(4)製取生物原油。生物原油是一種粘稠和有著糖漿顏色的液體,可用它來生產高價化學製品,將來用此再精製出的石油會全麵替代現有的有汙染性的石油類燃料。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和科羅拉多州的自然資源生態學研究中心正在研究一種新技術,將能源作物和富含纖維素的廢棄物轉化為生物原油。
因而,未來的農作物耕作不僅是為了獲取糧食和飼料,而且是為了獲取電力、可生物降解的柴油、酒精、充氧汽油、塑料、潤滑油、膠粘劑和其他化學製品,促進全球能源使用形式的飛速變化,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
用水開汽車
1986年初,菲律賓的馬尼拉,傳出了一大新聞:一個叫丁格爾的工程師經過現場表演,高興地宣布,他最新改裝成功靠水作動力的汽車;行程147公裏,隻用了半升汽油和15升水。
水怎麼成了汽車的燃料?這同水的成分有關。水本身是由氫和氧化合而成的。盡管水中的氫、氧原子十分“團結”,但隻要通過特殊的辦法,就可以把它們分離成為能燃燒的氫和可助燃的氧。試驗證明,氫在空氣中燃燒,可獲得1000度以上的高溫,而在氧氣中燃燒,溫度還要高兩倍半。所以,隻要將水分解,得到氫、氧兩“兄弟”,便可獲得“風助火勢”的效果。
人們曾設想:要是在汽車上安裝一個微型的分解裝置,將燃料箱灌滿水,隨車製取氫氣和氧氣作燃料,就能驅動汽車了。
1985年9月,英國一位發明家,在水箱的水麵下設置一個旋轉的鋁鼓,再用一條鋁絲伸向鋁鼓,隻要在鋁絲和鼓之間加上1.8萬伏的高壓,就可以放出氫和氧,通過發動機的氣化器驅動汽車。他還用發動機驅動一個交流電機,作為產生分解水的電力。
然而,未等英國發明家試車,菲律賓工程師丁格爾卻捷克先登了。他經過14年的努力,設計出一個“秘密裝置”,設置在一塊磁石上麵,把水缸和氣化器連接起來。這輛汽車隻需幾次滴汽油啟動,然後切斷燃料供應,便能用海水、啤酒、可口可樂,甚至尿作“燃料”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