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文萃書局要的紙張多,清河坊張家紙店東家是親自過來送的紙,見到這楹聯十分欣喜,想著也要給他自家鋪子也掛上一副,為求這副楹聯,張家主動給咱們每刀紙讓利十文。李家則是少收咱們十貫墨錢。”
對於董歆的解釋,高道乾並不以為意。
這個時候隻有文人家中偶有懸掛楹聯,商鋪懸掛楹聯卻是沒有,那紙店東家見了這和售賣貨物相配的楹聯不喜才怪。大抵,那仁和坊李家墨店也是如此,隻是李家墨店直爽些,直接少收了十貫錢。
拿人錢財,就得與人方便,更何況,這樣的方便高道乾倒是十分樂意給別人的,他的報紙還沒正式發行,他就收到回報,這也算是開張大吉吧。高道乾思索一會,便提筆蘸墨,在兩張紙上一揮而就。
給張家紙店的楹聯是“古紙硬黃臨晉帖,新箋勻碧錄唐新。”,給李家墨店的是“貯水養來青玉案,和煙磨成紫溪雲。”
看著這兩幅同兩家店鋪貨物極為般配的楹聯,董歆大為欣喜,更為高道乾才思敏捷所傾倒,堅持要在已經排好版的《大宋文萃》裏再增加一個楹聯版麵。對於董歆的這個想法,也正中高道乾的心思。高道乾當下決定,把“坐而論道”撤下半個版麵,隻留兩版半,空出的這半個版麵就叫“楹聯集粹”。設置古今名聯、懸賞征聯,求對對句,三個欄目,後兩個欄目由讀者每期投票評定優劣,佳者有獎,並在下一期公布結果。隻是這楹聯雖早已有之,可在宋代並不風行,楹聯的對仗行文許多文人都沒有概念,兩人又商議一番,董歆去後院改版,留下高道乾在暖閣裏為這一版作序,兼著普及一下楹聯知識。
“《易傳》謂,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雲,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荀子又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黃老帛書》則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故楹聯者,對仗之文,陰陽之道也。。。。。。”
不管是古代還是今世,什麼東西要興起,總要講究淵源,同大家宗派甚至聖人有了瓜葛,那才更易於被文人士子所接受,高道乾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開篇就從周易說起,接著又引經據典,對各種楹聯格式一一闡述。
對聯源於秦,最早的楹貼是在唐朝出現的,而真正的楹聯則始於六朝。楹聯形勢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上聯,也就是第一句,稱“出句”;下聯則稱“對句”。楹聯的發展大致經曆對偶、駢偶、律偶三個階段。
對偶句式出現最早,成書於春秋的《詩經》,對偶句式就十分豐富,甚至可以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畢具。《詩經》甚至出現了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韻對等各種對格的例句。比如:《鄭風.子吟》中青青子吟,悠悠我心。還有《道德經》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諸子散文中,也有滿招損,謙受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