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後來才知道,那個老頭的身份。
張奐張然明。
東漢末年,漢王朝衰落的因素有很多,統治階級昏庸這一點自然不用說,要說其他原因的話,黃巾起義算一個,而另外一個就是西北的羌亂了。
西北羌亂,自184年與黃巾起義同時爆發,持續數年,期間大漢朝廷數次派軍剿滅,皆是損兵折將,無所建樹,羌軍強盛時期甚至一度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更有數位太守,甚至是刺史死於羌亂。
可以說,西北羌亂,無疑是在搖搖欲墜的大漢身後又狠狠地推了一把。
但是,既然羌人勢力如此強大,那麼為什麼在之前沒有爆發出來什麼大的騷亂呢?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三個人,他們被稱為涼州三明。
就是這三個人威壓西北數十年,使得羌人不敢動彈。
甚至於,184年的羌亂,也是因為涼州三明的最後一人也在181年去世,所以羌人才敢叛亂,在此之前,羌人匹馬不敢南下。
而張奐張然明,便是涼州三明之一。
這三人分別是皇甫規皇甫威明,張奐張然明,段熲段紀明。
如果硬要打個比方,日後威震北疆的白馬將軍公孫瓚便是幽州版的涼州三明。換而言之,涼州三明在羌人心中的地位,每一個都不會比公孫瓚在幽州胡人心中的地位低,就連戰績,三人中的任意一人都不會比公孫瓚遜色。一漢當五胡,在這幾人麾下的軍隊中,從來都不是虛言。
要知道,當初賈詡辭官歸鄉的時候遇到了大隊的馬賊,因為懶的動手,所以他隨口說了一句他是段熲的外孫,然後僅僅是因為這麼一句根本無法證實的話,那些羌人馬賊不但沒敢劫掠賈詡,甚至充當起了保鏢把賈詡護送回家——涼州三明在涼州的影響力,由此便可見一斑。
因此,可想而知張奐在涼州的地位。別說其他的,現在就算是董卓見到張奐都要恭恭敬敬的稱上一聲然明公。
不過,雖然知道了張奐的身份,但是楚江也沒有覺得有什麼,最多隻是對張奐口中的書起了點興趣,因此倒是真去張奐那裏蹭了不少書看,閑暇時和張奐再引經據典鬥鬥嘴,而張奐本就屬於那種不拘小節的豪放之人,因此不僅沒有介意之前之事,反倒是對楚江頗為欣賞。
當然,也因為張奐的緣故,楚江在賈家族學中更加肆無忌憚了......雖然說他本來就沒什麼好忌憚的。
不得不說,張奐的藏書的確配的上他的身份,至少在張奐這裏楚江已經看到了不少孤本珍本,還有不少賈詡那裏都沒有的藏書。因此,這一次到賈家族學來,到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對於此事,賈詡雖然知道,但是也沒什麼。
畢竟,在這個時代,除非是親傳,否則求學問道的老師可並不是隻能有一個。
而楚江正是他的親傳弟子,是誰都搶不走的,隨意到頭來占便宜的還是他,所以他有什麼好介意的?
更何況,就算他是賈詡,在張奐麵前也是個晚輩,隻有被訓示的份。
更別說楚江和張奐雖有師生之實,卻無師生之名,兩人更像是一對忘年交。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楚江的日子可以說是過得相當的悠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