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的地形:月球東部的地形和地勢是錯綜複雜的。月海基本上都在赤道附近,越向兩極,地勢越高,環形山越多。在東部共有三條山脈,澄海東側的金牛山脈、豐富海與酒海之間的比利牛斯山脈和澄海與汽海之間的海碼斯山脈。這些山脈都環繞著月海,和月海構成統一的演化單元;澄海和靜海之間的阿格厄斯山,高達幾千米,形成澄海和靜海的分水嶺;酒海南部的阿爾泰峭壁長達幾百公裏,是月麵最長的峭壁,很像酒海的外“堤”;科希峭壁則像是從靜海東延伸到靜海中的“棧橋”。還有兩條月溪,連結靜海和中央灣的阿裏亞3代斯月溪,靜海西側的海帕塔月溪;四個海角,澄海和靜海之間的阿切魯西亞海角。一條月穀,在豐富海之南的環形山之間的勒伊塔月穀,長約500公裏,寬約20公裏,是月麵最長的月穀。兩個湖,澄海東北的死湖與夢湖。死湖的麵積約兩萬平方公裏;有一些比較著名的環形山帶有輻射紋,如:朗格林諾斯環形山,直徑約為130公裏,輻射紋長約1500公裏;捷奧菲勒斯環形山,直徑約100公裏,底部平坦,輻射紋長約1000公裏;弗涅裏厄斯環形山,直徑約20公裏,輻射紋長約200公裏;斯梯文環形山,直徑25公裏,輻射紋長約600公裏。在東部邊緣主要有高斯環形山、尼玻環形山、吉爾伯特環形山、洪堡德環形山、李約環形山等。這些環形山有時可見,有時隱約到月球背麵。在靜海裏的西北部有三個環形山,靠近澄海的是普林尼斯環形山,它的南麵有羅斯萊山和阿拉果環形山。從這三個環形山的外形看,都是在靜海形成後出現的,屬於較年輕的環形山。與此相反,在酒海最南端的弗拉卡斯托特裏斯環形山是一個古老的環形山,它的環壁成鋸齒形,並且有一部分環壁已被酒海熔岩物質掩埋,類似雨海西北部的虹灣。酒海被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泰峭壁所圍,有的月麵學家認為,酒海周圍的“沉陷”地形,過去曾是一個直徑1000公裏以上的巨大類月海,後來一部分被熔岩覆蓋,這就是酒海,一部分周壁就是阿爾泰峭壁和比利牛斯山脈。
東部月海的特征:第一是海的數量多。月球向著我們這麵共有19個月海,東部占12個;第二是獨立的海多。除靠近月麵中部的澄海、靜海和酒海相通相連外,其他9個月海都是孤居一地;第三是海的總麵積比西部小。大約190萬平方公裏,還不到風暴洋麵積的一半;第四是海的分布廣;第五是有“時隱時現”的海。由於月球的經天平動影響,地處東海緣的界海、史密斯海、洪堡德海和南海,有時可見,有時看不見;第六是危海外形呈六邊形。
從“界海”談經天平動:所謂“界海”,就是因為它地處可見麵和背麵之間的投影線上。長期對月球進行觀測就會發現它“時隱時現”,由此賦予“界海”之稱。
其實,何止界海“時隱時現”,凡是在這個經度範圍內的月麵都是如此。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這要從月球的運動談起。由於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是橢圓的,因此它的公轉速度是不均勻的。而它自轉的角速度基本上是均勻的,這樣,就產生了從地球上看去,月球在左右方向上的視麵有些微小的變化。這種現象叫月球的經天平動。由於經天平動的存在,使我們對月麵在東西邊緣上,最大時可多看到7°45′。這種變化周期為一個近點月。
伽利略在觀測月麵時就發現了這種現象。1645年,意大利月麵學家裏希奧利所繪的月麵圖,清楚地表示出天平動效應。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如果通過天文望遠鏡長期細致地觀測月麵,必定能看到這種現象。
對月麵東部的探測: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宇宙飛船的登月艙降落在靜海西南部靠近赤道的地方(東經23°26′,北緯0°41′),揭開了人類親臨月球探索的新紀元。在靜海著陸點采回月壤和月塵。據研究,這裏的岩石年齡在34~37億年,為月麵中等岩石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