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溫哥華港(1 / 2)

溫哥華港位於加拿大的弗雷澤河口,瀕臨喬治亞海峽的東南側,是加拿大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小麥出口港之一。該港與世界許多著名港口一樣,也是從漁村發展到現在的世界著名港口。該港是一個天然良港,外圍有溫哥華島作為屏障,所以潮差很小,由於受到阿拉斯加暖流的影響,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都可通航。

溫哥華港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外港和內港。外港英吉利灣很開闊,水域麵積達518平方千米,海輪進入英吉利灣後,穿過472.4米的獅門大橋,就可以進入溫哥華內港伯拉特灣。內港伯拉特灣口窄內寬,由西向東延伸32千米,港區麵積130平方千米,水深12米以上,遠洋巨輪在這裏可以自由出入。港口的碼頭非常專業,有穀物專用碼頭、集裝箱專用碼頭和散裝貨專用碼頭,它們長達10餘千米,在沿岸順次排列。

近看著名的獅門大橋

溫哥華港有十分完善的設施,貨物裝卸完全機械化和自動化,每小時可裝卸的散裝貨物分別為:煤炭9000噸、糧食7000噸、硫磺6000噸、鉀肥2500噸,各產糧省在這裏設有專用碼頭和倉庫,加拿大出口穀物的40%以上都從該港輸出到世界各地。溫哥華是世界最重要的小麥輸出港,每年出口的小麥有800多萬噸,全港貨物吞吐量5000萬噸。港口的輸出物資除糧食外,還有煤、礦石、木材、紙漿、麵粉和魚品等;進口貨物主要是咖啡、可可、糖、茶、鋼鐵、水泥等。

1887年,橫貫加拿大的大陸橋建成,溫哥華從此開始發展起來。溫哥華現在已經成為加拿大西部的工商業、交通、科技和文化中心,主要工業有造船、木材加工、造紙、汽車、魚類加工、紡織、飛機製造和石油加工等。從溫哥華港前往亞洲可以節省很多路程,是北美到達亞洲最短的航線,從港區公路可以通到加拿大和美國各地,從鐵路可以通到美洲大陸各地。溫哥華港距國際機場大約半個小時的路程,從這裏可以搭乘定期航班飛往世界各地,到達世界的各個地方都非常方便。

溫哥華港有非常先進的裝卸設備,它們分別是岸吊、門吊、可移式吊、集裝箱吊、鏟車、裝卸橋、卸貨機、拖船和滾裝設施等,其中浮吊的最大起重能力達到了100噸,可移式吊達250噸,裝卸石油可以使用直徑為250~860毫米的輸油管。港區的倉庫容量達170萬噸,各種貨物的裝卸效率分別為:小麥2000噸每小時,原油2500噸每小時,圓木500立方米每小時,穀物1000噸每小時。從1991年7月開始,溫哥華港開始在碼頭費用方麵采取獎勵製度,對集裝箱貨物的碼頭使用費實行簡化,將原來按價格收費改為按集裝箱的長度收費,隻簡單地將集裝箱分為兩種情況,對輸出貨物的集裝箱實行低收費,對空箱則不收費,以保持在北美西岸的競爭能力,以此來增長集裝箱的業務量。1994年,溫哥華港的集裝箱吞吐量達49.4萬標準箱,比1993年增長13.8%,其集裝箱業務量現在仍在提高。

溫哥華港是不凍港

溫哥華港現在有27座碼頭,其中17座散貨碼頭,5座雜貨碼頭,3座集裝箱碼頭。該港現在已經成為加拿大最繁忙的樞紐港,同時也是北美航線上的第三大港口,年貨物吞吐量可達7000多萬噸。1999年,該港的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萬標準箱。港口的大部分碼頭位於英利特灣沿岸,坐落在溫哥華的市中區,有十分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十分便利的交通條件。溫哥華港的3座集裝箱專用碼頭中的VENTERM碼頭最著名,碼頭的集裝箱堆存能力為9200個重標準箱和3000個空標準箱,集裝箱年通過能力為34萬標準箱。三角洲集裝箱碼頭在投入使用的三年時間裏,年通過能力達到了60萬標準箱,現在仍然有不斷增長的趨勢。

溫哥華港的集裝箱業務量增長很快,20世紀90年代初,碼頭泊位隻能停靠第一代和第二代集裝箱船,現在已經可以停靠第五代和第六代集裝箱船。20世紀90年代初,集裝箱的運量為32萬多標準箱。1999年,港口的集裝箱運量達到了100萬標準箱,比1998年增長了16%。為了讓集裝箱業務量持續增長,溫哥華港將集溫哥華的迷人風光裝箱碼頭擴建了0.25平方千米,卡車進出港的閘口也得到了擴建。擴建計劃完成時,溫哥華港的集裝箱作業能力將提高25萬標準箱,基礎設施的完善與作業能力的提高,將進一步促進溫哥華港的發展。

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再加上方便快捷的海陸空聯運網絡,這些都成為溫哥華港迅速發展的有力保障。碼頭上的集裝箱多式聯運站與四通八達的公路和鐵路線相連接,雙層集裝箱專用列車可以把貨物運往加拿大和美國內陸的大部分地區,這種轉運的速度非常快,適應了港口進出口貨物不斷發展的需要。溫哥華港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與亞洲之間的海上距離最短,因此在加拿大與亞太地區,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來往中,溫哥華港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溫哥華港是連接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港口,這一點成就了港口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