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大氣的汙染

廢物中的細粒、粉末隨風揚散,在廢物運輸及處理過程中缺少相應的防護和淨化設施,釋放有害氣體和粉塵,堆放和填埋的廢物以及滲入土壤的廢物,經揮發和反應放出有害氣體,都會汙染大氣並使大氣質量下降。例如:焚燒爐運行時會排出顆粒物、酸性氣體、未燃盡的廢物、重金屬與微量有機化合物等。

石油化工廠油渣露天堆置,則會有一定數量的多環芳烴生成且揮發進入大氣中。填埋在地下的有機廢物分解會產生二氧化碳、甲烷(填埋場氣體)等氣體進入大氣中,任其聚集會發生危險,如引發火災,甚至發生爆炸。例如,美國舊金山南64千米處的山景市將海岸圓形劇場建在該城舊垃圾掩埋場上。在一次演唱會中,一名觀眾用打火機點煙,結果一道1.5米長的火焰衝向天空,燒著了附近一位女士的頭發,險些釀成火災。這正是從掩埋場冒出的甲烷氣把打火機的星星火苗轉變為熊熊大火的。

3.對水體的汙染

如果將有害廢物直接排入江、河、湖、海等,或是露天堆放的廢物被地表徑流攜帶進入水體,或是飄入空中的細小顆粒,通過降雨的衝洗沉積和凝雨沉積以及重力沉降和幹沉積而落入地表水係,水體都可溶解出有害成分,毒害生物,造成水體嚴重缺氧,富營養化,導致魚類死亡等。

有些未經處理的垃圾填埋場,或是垃圾箱,經雨水的淋濾作用,或廢物的生化降解產生的瀝濾液,含有高濃度懸浮固態物和各種有機與無機成分。如果這種瀝濾液進入地下水或淺蓄水層,問題就變得難以控製。其稀釋與清除地下水中的瀝濾液比地表水要慢許多,它可以使地下水變得不能飲用,使一個地區變得不能居住。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的洛維運河,起初在該地有大量居民居住,後來居住在這一廢物處理場附近的居民健康受到了影響,紛紛逃離此地,使此地變得毫無生氣。

現在,某些先進國家將工業廢物、汙泥與挖掘泥沙在海洋進行處置,這對海洋環境引起各種不良影響。在海洋傾倒廢物的地區已出現了生態體係的破壞,如固定棲息的動物群體數量減少。

來自汙泥中過量的碳與營養物可能會導致海洋浮遊生物大量繁殖、富營養化和缺氧。微生物群落的變化,會影響以微生物群落為食的魚類的數量減少。

從汙泥中釋放出來的病原體、工業廢物釋放出的有毒物對海洋中的生物有致毒作用,這些有毒物再經生物積累可以轉移到人體中,並最終影響人類健康。

傾入海洋裏的塑料對海洋環境危害很大,因為它對海洋生物最為有害。海洋哺乳動物、魚、海鳥以及海龜都有受到撒入海裏廢棄魚網纏繞的危險,有時像幽靈似的捕殺魚類,如果潛水員被纏住,就會有生命危險。拋棄的魚網也會危害船隻,例如纏繞推進器,造成事故。

塑料袋與包裝袋也能纏住海洋哺乳動物和魚類,當動物長大後會纏得更緊,限製它們的活動、呼吸與捕食。飲料桶上的塑料圈對鳥類、小魚會造成同樣的危害。海龜、哺乳動物和鳥類也會因吞食塑料盒、塑料膜、包裝袋等而窒息死亡。最新研究發現,經檢驗海鳥食道中,有25%含有塑料微粒。此外,塑料也是一種激素類物質,它破壞了生物的繁殖能力等。

4.對人體的危害

生活在環境中的人,以大氣、水、土壤為媒介,可以將環境中的有害廢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攝入人體,使人致病。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美國的臘芙運河汙染事件,20世紀40年代,美國一家化學公司利用臘芙運河停挖廢棄的河穀,來填埋生產有機氯農藥、塑料等殘餘有害廢物2×104噸。

掩埋10餘年後在該地區陸續發生了一些如井水變臭、嬰兒畸形、人患怪病等現象。經化驗分析研究當地空氣、用作水源的地下水和土壤中含有六六六、三氯苯、三氯乙烯、二氯苯酚等82種有毒化學物質,其中列在美國環保局優先汙染清單上的就有27種,被懷疑是人類致癌物質的多達11種。許多住宅的地下室和庭院裏滲進了有毒化學浸出液,於是迫使總統在1978年宣布該地區處於“衛生緊急狀態”,先後兩次近千戶被迫搬遷,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問題和經濟損失。

紅色災難

1991年3月20日,在南海大鵬灣鹽田水域,人們第一次發現,原本蔚藍色的海水不知為什麼變成了鐵鏽般的紅褐色,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晚上,紅褐色才慢慢消失,前後經曆長達36小時,紅褐色海水的範圍約12萬平方米。經海洋學家分析鑒定,原來是這裏發生了“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