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發明一種手提式“家用太陽能電站”,在其蓄電器裏裝有半導體矽光電網路,藉以吸收太陽光並轉換成電能,足夠電剃須刀、電腦和電視機等使用3~4小時,同時還能為收音機的幹電池充電。

美國加州公用局正在同德克薩斯儀器公司聯合開發一種太陽光發電裝置,擬在加州的陽光地帶推廣。每個住戶在自家的屋頂上安裝一台0.9平方米的太陽光發電裝置,每年可發電2000度,相當於每個住房用戶平均用電量的1/3,而裝置的價格還不足3000美元。

地熱能發電

地熱能是蘊藏在地球內部的熱能,來自核放射性元素的蛻變反應。地熱隨地下深度而異,每深30米,地下水溫約升高1℃,距地麵5公裏深處的溫度可達300℃,距地麵35公裏處,溫度高達1100—1300℃。估計每年從地球內部傳到表麵的熱量相當於370億噸煤燃燒所放出的熱量,是地球全部煤儲藏量的幾億倍。在北噴發的火山熔岩。這裏蘊藏著巨大的地熱資源。

極的冰島首府,地下就像個大鍋爐,到處有熱水,居民不用燃煤,也不用石油,可以從深井裏抽出熱水取暖,烘幹穀物和發電照明。所以,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

利用地熱發電,是開發地熱能的主要途徑。從1904年意大利建成第一座小型地熱電站到現在,雖然隻有100多年的曆史,但發展很快,到1975年,世界上已有30多座地熱電站,總容量已達140萬千瓦。

地熱發電與其他類型的電站相比,具有建設成本低的優點。同時,由於它不需要任何燃料,也就不存在由於燃料的燃燒而引起的汙染問題。

根據地熱資源的不同情況,地熱發電可分為蒸汽型和熱水型兩種。

蒸汽型發電的蒸汽是地球深部的斷層供給的。如果蒸汽不摻雜熱水,就可以直接通過地熱井引入汽輪機組發電。但這種幹蒸汽的地熱資源較少,且大多存在於地層較深處,所以開發利用有一定困難。目前,世界上的地熱電站大多屬於熱水型。

熱水型地熱發電,要求地下熱水貯藏深度在1500米左右,溫度在150—300℃,溶解鹽類的含量不超過一定的百分比。從蒸汽井裏噴出的汽水混合物裏分離出的蒸汽引入汽輪發電機組即可發電。

我國地熱資源非常豐富,僅天然露出的地熱泉就有2000多個。北京、天津、西藏、廣東、河北、福建、湖南等20個省市都在積極開發利用地熱。廣東是地下熱水最豐富的省分之一,我國最早的地熱發電站就建在該省的豐順縣境內。西藏有個羊八井,那裏既沒有龐大的鍋爐,也沒有煤棧,卻能不斷地輸送出電來,這就是全國聞名的羊八井地熱電站。

生物質能發電

所謂生物質能是指從生物質轉化產生的能。常用的生物質包括植物——農作物、薪材、草、木、人畜糞便、工農業有機廢物、有機廢水等。這些生物質能都直接或間接地(經過人和動物的消化或工農業加工)來源於綠色植物,來源於太陽能,因此,它又稱“綠色能源”,實質上它是物化的太陽能。據計算,每年全球靠光合作用可產生生物質能1200億噸,其所含能量是當前全球能耗總量的5倍。

由於生物質能的數量巨大,同時轉化過程中很少或不產生汙染物,世界各國都正在開發深度利用高效生物能的轉換技術,使生物質成為具有廣泛用途的熱能、電能和動力用燃料,轉化技術有下麵兩種:

通過液化將生物質轉化為酒精。燃燒1千克酒精,可以放出29726千焦的熱量,比普通煤的發熱量高。而且酒精是液體能源,便於使用、貯存、運輸。普通汽油發電機稍加改裝,就可以用純酒精作燃料。如果用汽油和酒精的混合物來開汽車,汽車發電機甚至不需改裝就可以使用。1升酒精可以驅動汽車在公路上行使16千米。

酒精是用澱粉、糖等有機物經過微生物發酵作用生產出來的。含有澱粉和糖的生物質很多,包括甘蔗、甜菜、玉米、高粱、木薯、馬鈴薯以及水草、藻類等,它們都可以是生產酒精的原料。

巴西在這方麵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早在1975年,巴西就製定了“酒精計劃”,逐步用酒精或酒精和汽油的混合物部分替代了石油,解決了交通用能供應的問題,目前巴西有90%的小汽車用酒精做燃料。美國目前有30%的汽油摻有酒精,酒精的摻入量約為10%左右。

通過發酵過程製作以甲烷為主的沼氣。我國每年作為農家燃料燒掉的柴草合標準煤2億噸,占全國總能耗的15%。但能量的利用效率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