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起源
正是尋求各種可食植物的努力,促使人類逐漸獲得了對各種可食植物和許多不可食植物的種種經驗和知識,慢慢地,隨著人類植物學知識的不斷積累,原始的農業誕生了。
人們普遍認為,原始農業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距今不過1萬年的曆史。從人類的整個曆史來看,1萬年前已經是距現代很近的事了。
人們當初是怎樣開始馴化野生植物、學會栽培的呢?由於遺留下來的古代資料比較少,我們現在了解的還很不夠,根據已有資料顯示,原始人類進行植物馴化活動主要是從采集食用種子(包括植物的根莖等)開始的。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遺址中,還保存著原始的氏族社會采集經濟的痕跡——人們在他們的居室內發現了陶罐盛裝的粟粒,並且還有窖藏的粟堆。這清楚地證明,遠在6000年以前,我們祖先的生活便離不開穀物了。
應該承認,人們通過播種和栽培植物來保證獲得大量食物,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明。
在這以前,男人們四出去捕魚打獵,以作為人們食物的來源。但是,僅僅靠漁獵獲得食物並不是那麼可靠的,為了不餓肚子,女人們就在居住點附近尋找一些可以充饑的東西作為補充。她們從草叢中搜集種子,從樹上采集果實,還從土壤裏挖掘可以吃的根、塊莖和球莖等。
有的時候,人們無意中掉在地上或者因吃不完而埋藏在土裏的植物種子竟然發了芽,並在那裏生長起來。後來,人們終於認識到:如果把種子撒到土壤裏,植物就能夠發芽生長,還會產生更多的種子,這樣就可以不必費很多時間跑很遠的路去采集了。
經過了無數代人的觀察和探索,人類關於植物種植的知識終於積累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大約在1萬多年以前,人們便開始有意將一些植物的種子播撒在土壤裏,讓它們生長、開花、結果。人們發現,運用這種方法比到處尋找采集既方便、又可靠,於是就產生了“原始種植技術”。到新石器時代,人們終於將一些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逐步馴化培育成為更符合人類要求的栽培植物,使野草慢慢變成了人們需要的作物,原始農業終於走上了曆史的舞台。
原始的農業被稱為“刀耕火種農業”,因為那時候人們賴以生產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和火。人們用簡陋的石斧之類的原始工具將樹叢砍倒,把枝葉丟棄在地上曬幹以後,連同地麵的野草一並燒掉,然後在地麵上撒上植物種子,或者用石鋤、削尖的木棒之類的工具在地上挖坑播種,任其生長。作物成熟後,人們用石鐮或蚌鐮等工具割下穀穗,再用石磨或石碾加工成可口的食物。後來,人們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耜和石犁等農具,並認識到經過人為耕鋤的土地會明顯改善作物的生長,增加收成,於是,原始農業就發展成為“耕鋤農業”。
在植物中,最早受人們青睞的是一些籽粒好吃又容易保存的禾穀類植物的種子,其中粟就是最早被原始人類馴化的栽培植物之一,在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上,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7000多年的粟粒,除此之外,我國的考古學家還在江蘇、江西、湖北、廣東,安徽、河南、雲南等地發現了碳化的稻穀,其年代距今都在4000~7000年之間。類似的發現在國外也有很多報道,可見,在六七千年以前,當時的人們對於這些禾穀類植物已經是非常熟悉了。
那麼,是不是這些植物一開始就是非常適宜於種植呢?並不是。古人早就注意到了這樣一種現象:植物的開花結實期和種子成熟期是不一致的,有些種子還要通過休眠才能夠發芽,而且種子發芽也都不是很整齊的,這就是野生植物的“野性”。野生植物的這種“野性”是長期適應自然的進化的結果,是野生植物爭取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法寶,但是對於植物栽培來說,這些性狀就不符合人們的要求了,於是,我們的祖先就對它們進行了改造。
通過人工選擇和栽培,人們使植物對人類有利的性狀逐漸突出,而不受歡迎的性狀逐漸消失,使野生植物逐漸向著有益於人類的方向發展。其實,原始人類所種植的栽培植物與現在我們所種植的同類植物許多方麵已經大不相同,有的甚至“麵目全非”了,當我們吃著碩大、甜美的梨或蘋果時,你肯定不會相信它們的祖先僅僅是一些又酸又澀、既硬且小的果實;而現在播種後發芽整齊、種子成熟一致、非常便於人們收獲和栽培管理的禾穀類,其祖先不過是一些果穗脆弱、籽粒成熟期不一致、成熟後又很容易散落的“雜草”罷了;豆類的野生祖先,其莢果成熟後幾乎全部自行裂開,把種子全部散播掉了,根本無法大麵積收集;我國的芍藥、牡丹富麗華貴,其中牡丹又被我們定為“國花”,而在很早以前,它們的祖先卻是很不中看的;還有,菜豆的祖先富含有劇毒的氰化物,這樣才會免得它具有高蛋白的種子給動物們吃掉,因此人們在馴化時就選擇了含這類有毒物質少的品種;與此相反,原始的煙草本來隻在幼葉中含有煙堿,人們因為需要,選擇就偏重於提高其煙堿含量,並使其葉子在整個生長期中都含有這種生物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