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綠色過當(5)(1 / 3)

“爛好人”由於害怕衝突,一味地要息事寧人。自己背上黑鍋事小,但扭曲事實,隻是為了一時的息事寧人他們卻從未想到,不客氣地說,這就是縱容真凶。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好不好。孔子回問:“你拿什麼去報德呢?”接著叮囑:“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儒家“求合理”、“不過火”的中庸之道,在這兩句話中,已經作了明確的表現。可惜的是,大多數綠色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將“中庸之道”與“不負責任地和稀泥”相提並論。

《了凡四訓》中說到兩個有關孔子的故事。

魯國法律規定,如果有人肯出錢贖回被鄰國捉去做妾的百姓,政府都頒獎金。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了人,卻不接受獎金。孔子知道就罵他說:“你錯了!怎麼可以隻為自己高興,博取虛名,就隨意去做呢?現在魯國大都是窮人,你開了惡例,使大家覺得贖人受賞是丟臉的事,以後還有誰會贖人?從此贖人的風氣,隻怕要漸漸消失了!”書裏又說:子路有一次救起溺水的人,那人送了頭牛為謝,子路收了。孔子聽說,則大加讚賞。

“若所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若所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例如不應該的寬恕,寵溺小孩而縱大患,這些都是綠色自以為無傷大雅,但結果卻極為惡劣的事情。

本人從業銷售時,為鞏固市場龍頭位置,綠色老板下令對ABC三組開展銷售競賽,得冠組不僅大額現金嘉獎,平均業績達標組,也皆有當季新款手機人手一部以資鼓勵。雖無美女配發,這也足夠使我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了。一個季度的浴血奮戰玩命上陣,最終在樂先生督導下,本組力克群雄,榮膺所有榮譽。誰知,此時聽說,老板覺得所有好處都是我們拿了,怕另兩個組不平衡,因為他們離達標線距離不遠,遂臨時決定,另兩組每人都頒發同樣手機一部。得知此事,我們組的十人集體來到老板辦公室,將手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順溜排開在老板麵前,然後無聲而退。

事隔多年,想起此事,仍舊氣不打一處來。綠色以為那是在平衡關係,然而他似乎忘記了,我們的獎勵是如何得來的。對於那些浴血付出並講原則的人來講,這是一種充滿血淚的無聲傷害,這種傷害隻會讓我們對自己過去付出的所有努力,讓我們對我們自己,說一聲“犯得著這麼拚命嗎?真是一個傻×!”綠色,他們一味地講究人際關係的和諧,高唱著“人性化”,而並不知道這種刺骨的傷害,對於那些手持道理的人來講,是絕對的“非人性化”。李敖在《將相怎樣才能和?》一文中,對於孫觀漢先生力圖在他本人和柏楊之間“和稀泥”的行為,清楚地提出如下觀點:

孫觀漢先生明知我是有恩義於柏楊的人,但他今天反倒“縱容”柏楊忘恩負義,不但不予以聲討,反倒說這是“一個難題”,一個“難解的爭執”,這未免是太缺乏勇氣的行徑。我所爭的,正是人間天理啊!人間天理不先弄明,其他都是空的。在我舉出那麼多的證據之後,居然孫觀漢先生還用和稀泥方式掩護柏楊,孫觀漢先生的令人失望,不是很明顯嗎?

《新約》說“沒有仆人能侍奉兩個主人:不是恨這個,就得愛那個;不是重這個,就得輕那個,你不能同時侍奉上帝,又侍奉財神”。為什麼?史密斯解釋得妙,他說:“同時侍奉上帝和財神的,很快就會發現上帝沒了。”這就是說,想兩個都敬重的,最後必將失落。因為上帝和財神雖然都是“號召力非常高”

的神,但他們絕非一類,任何把他們當成一類的人,都是把上帝褻瀆的“神之賊”。所以孫先生,你必須選擇,你不能同時肯定紅色和紫色,一如你不能同時是黑又不非白。如果你不能站在第一線主持正義,請你也不要亂和稀泥。

綠色的問題不是在於對自己不公平,而是對別人太公平了,更讓人不滿的是,乃是綠色對別人的姑息態度。——這就好比,你維護正義是應該的,但你同時姑息不義,就是大錯特錯。一個人不能同時維護上帝又姑息魔鬼,歌頌上帝是不夠的,你必須同時打擊魔鬼;肯定正牌是不夠的,你必須拆穿仿冒。

我收到的以下一封來信,代表了我最後想說的觀點:

樂老師,讓你見笑了,您上課的時候談到綠色,我這幾天一直想告訴您,我個人很不喜歡綠色的事。我許多次與小K爭吵,胖哥基本上是我倆的和事佬,可這次我無論如何不能原諒他了,明明我有理,他這和事佬卻兩廂平分地把事和稀泥了。沒有一個結果和說法,這讓我非常不爽,這對我公平嗎?其實,我不認為他們是公平的,他們隻是表麵公平,而沒有意識到他們所謂的“公平”對我們這些人造成的“不公平”,我不敢講自己追求真理,但至少對我這樣要個說法的人來講,我鄙視他們這種“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