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心理學中的“洞悉”人心(1 / 2)

心理學假設:所有人的大腦都按照相同的法則運行,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和行為與所有人息息相關。也就是說,相同的意識過程可以通過同樣的表情和行為在他人身上體現出來。

心理學還假設:類似的表情和行為是由類似的意識過程導致的。

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別人大腦中正在發生什麼。要推測別人的心理過程,隻能通過別人的語言、表情、語氣、行為及其說話的方式和做事的方式。一個人隻有認真反省,才能準確地理解別人的心理過程,因為他在理解他人的心理過程之前必須先準確地理解自己的心理過程。

除了思想之外,個人的感情和意誌力也可以被人感知。通過理解自己的心理過程,人們可以洞悉別人的心理過程。

在一般情況下,通過認真總結與人交往的經驗,我們能知道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很多情況下,我們不需要向他人表明我們是如何做到的。與人交流時,正如我們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樣,我們願意理解他人的想法。在我們想要了解他人的內心時,我們不會僅僅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表達方式上。

一般而言,理解人心的能力一部分來自天賦,一部分來自後天的培養。如果一個人的這種能力不健全,他就不能和別人和諧融洽地相處,而會緊緊地抓住表達內容。

1.各類奇妙的意識過程

心理學主要研究人腦中的意識過程並對其進行分類,然後確定這些心理過程與個人行為的關係。通常而言,可以將個人的意識過程分為三個方麵,即思考、情感和意願。

研究心理學,需要研究感覺、知覺、概念、關聯、記憶、統覺、判斷和推斷,等等。

在感覺和知覺層麵,我們獲得了關於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知識。我們不用參照任何特殊的物體就可以感知溫暖、寒冷、光、顏色、聲音、觸摸、味道、氣味、壓力、肌肉拉傷或運動。不過,當我們意識到一個溫暖、移動或有顏色的物體時,我們就有了對物體的知覺。我們不僅可以感覺到紅色,還可以對紅蘋果有知覺。在對紅蘋果有知覺的時候,除了有紅色的感覺外,我們還能感知紅蘋果的其他特點,如圓形、平滑、重量、味道、可吃性等。之前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蘋果具有的特點。

生活中,我們賦予物體一個概念,然後對其進行思考或采取行動。當我們對外界事物做出判斷後,我們會進入論證階段。

在我們了解事物的過程中,我們會受到它們的影響。這就是說,這些物體激發了我們愉悅或痛苦的感覺以及各種情感體驗。傷口或瘀傷都會使人產生痛苦的感覺。你在感覺到冷的時候,火會給你愉悅的感覺。相應地,其他經曆有助於你產生更加持久的情感體驗,如高興、悲傷、遺憾、同情、仇恨、愛、嫉妒、尊重、憤怒、恐懼、懊悔、幸福等。與感覺相比,這些情感體驗源於更複雜的智力過程,同時其帶有愉悅或痛苦的色彩。

意誌與注意力緊密相關。在後麵對它們還會有更多的介紹。

在一個人的意識中,思考、感覺和意願可以被區分,但不可被分離。思考、感覺和意願在每一個意識過程中都會被體現出來,但是,體現的程度會有所不同。

2.思想和大腦的微妙關係

心理過程伴隨著並依賴於大腦活動。心理活動增加,大腦活動也會相應地增加。增加了活動量的大腦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物質,並且會產生更多需要排泄的廢物。其他的身體器官,如消化器官、腎、肝髒和肺必須更加努力地發揮作用,從而為大腦補充能量、消除廢物。聰慧的頭腦需要健康的身體做後盾。

銷售是一份需要身心協調的工作。銷售員的辦事效率與他的身體條件有關。他應該認真對待飲食,進行適度鍛煉,有適量的娛樂活動,等等。過度的鍛煉或重度的體力勞動會損害大腦的工作效率。對一個人來說,缺少睡眠會阻礙體內廢物的排出以及身體的恢複,這會導致體重的暫時性下降,用於工作的精力也會相應地下降。

3.“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我們開始從事一項複雜或需要特殊技能的新活動時,我們會猶豫要不要付出努力或試探著去做。試探性的活動與目標明確的活動相比,前者既顯得拙劣又不利於實現目標。我們注意到,目標明確的活動常能令我們感到滿意。隻有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的行動才會變得更有協調性、針對性以及更容易。

要培養工作技能,就要堅持努力付出。當我們的能力達到了一定程度,我們辦起事來就會得心應手。這時,我們在工作中的一切行為都會顯得自然而然。在重複做了許多類似的工作之後,我們會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

大量重複的實踐活動讓我們的行為變得具有自發性和無意識性,之後,我們會形成相應的行為習慣。同習慣的形成一樣,我們學會了走路、吃飯、說話、讀寫、唱歌、玩耍、使用打字機等,我們在生活中頻繁地重複著這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