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是嬰幼兒大腦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其多元潛能發展的關鍵期。抓好0—3歲兒童大腦的開發,就為以後幼兒及小學階段的學習乃至一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說,兒童今後是人才還是庸才很大程度取決於0—3歲的早期教育。因此,如何哺育好新生兒,如何對0—3歲嬰兒進行潛能開發,是所有為人父母的首要職責,也是決定孩子未來成長的關鍵一步。
正因為0—3歲是寶寶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是決定寶寶一生的關鍵時期,所以,錯過了這個時期,將會造成父母的終生遺憾。隻有將這一階段的基礎紮實了,進入下一個生命階段才會順暢,並為人生長遠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支撐。
智力及幼兒智力發育
智力是指人們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的能力。
觀察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並通過對現象的觀察,提高對事物本質認識的能力。嬰幼兒的觀察力在遊戲中獲得,並在不斷的遊戲中得到增加。因此,通過對嬰幼兒智力遊戲的訓練,可以提高嬰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如在有意識地訓練下,嬰幼兒能較長時間地關注遊戲中的目標,這就是注意力的體現。
記憶力是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和經驗的能力。父母親通過親子互動在嬰幼兒大腦中留下的形象,就是人的記憶在起作用。
思維力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當嬰幼兒在學會觀察事物之後,他逐漸會把各種不同的物品、事件、經驗分類歸納,隨著經驗的增長,不同的類型他都能通過思維進行概括。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對於經過長時間智力訓練的嬰幼兒,當你說起汽車,嬰幼兒就會將“汽車”這個一概念同實物進行聯係,想象出各種各樣的汽車形象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識麵的基礎上完成的。
影響智力的因素包括遺傳與營養、早期經驗、教育與教學、社會實踐和主觀努力幾個方麵。
良好的遺傳素質是嬰幼兒智力發展的生物前提,是嬰幼兒智力發展的基礎。但是遺傳隻為智力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嬰幼兒智力發展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還需要家庭整體環境的作用。
研究表明,早期階段獲得的經驗越多,智力發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0—3歲嬰幼兒時期稱為智力發展的一個關鍵期,“三歲看老”的說法不無道理。美國布魯姆提出了一個重要假設,把5歲前視為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如果17歲的智力水平為百分之百,那麼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百分之五十的智力,其餘百分之三十是在4—7歲獲得的,另外百分之二十是8—17歲獲得的。
教育和教學對智力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作為開發智力的方式之一,益智遊戲不但使嬰幼兒獲得前人的知識經驗,而且能夠促進嬰幼兒心理能力的發展。
人的智力是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社會實踐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智力發展的重要基礎。愛迪生的啟蒙教師是自己的母親,但實驗是他創造發明的基礎,是他才智形成的重要條件。因此對於嬰幼兒來說,益智遊戲顯得意義非凡。
環境和教育的決定作用,隻能機械、被動地影響個體能力的發展。如果沒有主觀努力和個人的勤奮,要想獲得事業的成功和能力的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上許多傑出的人物都醉心於自己的事業,長期堅持不懈,刻苦努力,頑強與困難作鬥爭。如果沒有這些,他們也隻能是平庸的人,既不可能取得成就,能力的提高也無從談起。
3歲以下嬰幼兒的智力發育水平究竟怎樣,我們可以根據嬰幼兒大量的行為活動,包括坐、爬、走、言語、感知覺等來進行評價。比如下麵這些不同階段的行為特征,就是其智力發育水平的標誌。
新生兒的動作無規律、不協調,緊握拳,能哭叫;
兩個月的嬰幼兒在直立位、俯臥位時,能抬頭發出和諧的喉音,能微笑,有麵部表情,眼能隨物移動;
3個月的嬰幼兒能從仰臥位變為側臥位,能用手摸東西咿嗬發音頭,可隨看到的物品或聽到的聲音轉動180度,開始注意自己的手;
4個月的嬰幼兒扶著髖部時能坐,俯臥時可以用兩手支持抬起胸部,手能握持玩具,在成人幫助下能翻身笑出聲,抓麵前物體,自己玩弄手,見到食物表示喜悅,較有意識的哭和笑;
5個月的嬰幼兒在大人扶著腋下時能站直,兩手能各握一隻玩具,能發單調音節,能咂舌,能伸手取物,能分辨人聲,會對著鏡子中的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