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語言典故常識(2)(1 / 3)

朱元璋登基稱帝後,嚴懲貪官杜絕漏洞。郭恒擔任戶部侍郎,任職期間大肆貪汙政府錢糧,貪汙數額累計達2400萬擔糧。這一案件牽連12名朝廷大臣及上萬名地方官吏、地主。朱元璋對此極為憤怒,他下令將郭恒以及上萬名同案犯全部斬首示眾,同時製定了嚴厲的懲治貪汙法令,為杜絕財務混亂,首要的一條就是把漢字中的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在進行錢糧等賬務登記時,改寫成“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陌、阡”。此後,人們在使用大寫數字進行記賬的過程中,漸漸地又用“佰仟”兩字代替了“陌阡”。財務記賬金額大寫的做法,就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個被百姓稱為“眼中釘”的人是?

答案:

趙在禮。

聚沙成塔:

“眼中釘”人們常用其來形容極為仇視的人。

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被百姓稱為眼中釘的人是五代時後唐的趙在禮。《新五代史·趙在禮傳》記載:趙在禮在後唐明宗(李嗣源)時任宋州(今河南商丘)節度使。他依仗自己是皇親國戚而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百姓受盡欺壓,十分痛恨他。當他被罷免時,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賀:“眼中拔釘,豈不樂哉!”

趙在禮所為,被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不久,出現了一首民謠。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到後來,“丁”又演變成“釘”。

“親家”之稱最早始於哪個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答案:

A。

聚沙成塔:

“親家”之稱最早始於唐代。《新唐書·蕭嵩傳》載:“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人謁,帝(玄宗)呼為親家。”最初這一稱呼隻流行於皇親國戚的聯姻上,唐玄宗直呼龍婿生母為親家母,足見其關係的親密。因此,唐代詩人盧綸作《王駙馬花燭詩》雲:“人主人臣是親家。”

五代時,又出現了親家翁的敬稱。《五代史·劉峋傳》說,劉與馮道是姻家,二人並任宰職,馮道罷官後李愚代替了他。李愚向來嫌惡馮道的為人,接任後,每當稽查出馮道的過失差錯時,李愚就在劉晌麵前譏笑馮道說:“這是您親家翁幹的好事。”

後來,“親家”這個稱呼通行到了民間,一般老百姓也開始使用這一稱呼,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把江西人叫做“江西老表”與誰有關?

答案:

朱元璋。

聚沙成塔:

很多人認為江西人被稱為“江西老表”與朱元璋有關。當年朱元璋曾被陳友諒圍困在鄱陽湖中,後來被康山村的村民救出,才得以脫險。不久,朱元璋帶兵遣將又要和陳友諒一決勝負。臨行前,朱元璋對康山百姓說:“如果我以後奪得了天下,你們有事隻管來找我,隻要說是江西老表(指表兄弟)就行,我一定報答你們!”後來,朱元璋果然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過了幾年,江西遇旱災,百姓無以為生,康山百姓想起當今的皇帝朱元璋,決定派一位姓江的年輕人去找他。朱元璋乃一國之君,國事浩繁,見一麵談何容易,姓江的年輕人想起家鄉人民的重托,隻好冒死到金鑾殿去擊鼓撞鍾。鼓聲激怒了安樂窩裏的皇帝朱元璋,但當他聽說是江西老表求見時,馬上轉怒為喜,好言撫慰,並封青年人一個官職,派人把大量的糧食和金錢等救災物資運送到康山村,並且規定康山村村民永遠不必繳納賦稅。自此,“江西老表”的稱呼不脛而走,流傳至今。

從何時開始用“三隻手”來指那些小偷小摸?

A.秦朝 B.六朝

C.南北朝

答案:

B。

聚沙成塔:

北宋年間,東京汴梁有個赫赫有名的神偷。當時的小偷,都是把一枚銅錢磨得銳利無比,用來割破別人的腰包以偷取錢財,俗稱“跑明錢的”。但這個神偷卻與眾不同,他不用任何工具,隻要擦身而過便手到擒來。

有一次,這個神偷為同行表演,隻見他雙手高舉,然後在眾目睽睽之下,一挨身就把別人身上的銀子掏出來了,好像身上還長著一隻手。眾人對此佩服得五體投地,敬送綽號“三隻手”。直到今天,人們還把幹小偷小摸這個行當的人叫做“三隻手”。

古代的一刻是指15分鍾的時間嗎?

A.是 B.不是

答案:

B。

聚沙成塔:

現在,一般人都知道一刻鍾指15分鍾。但在我國古代一刻則是指14分鍾多一點。什麼叫做“刻”呢?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刻”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單位。到東漢時期發明了百刻計時製,在漏壺的浮箭上劃分為100個刻度。“一刻”就是指浮箭上升一個刻度的時間,相當於現在的14分鍾多一點。

“黃花閨女”指還沒有結過婚的女子,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原來,古時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喜愛“貼黃花”,就是婦女們根據自己的愛好,用黃顏色在額上或兩頰上畫各種花紋;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同時,“黃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所以,在閨女前麵加上“黃花”二字,就說明這個女子還沒有結婚,是一個有節操的好女子。

最早被稱作“不倒翁”的是誰?

答案:

卞和。

聚沙成塔:

韓非子在《和氏》中說: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玉璞,獻給楚厲王。厲王派玉匠來看,玉匠說:“是塊石頭。”厲王認為卞和騙他,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腳。厲王去世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璞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匠來看,玉匠又說:“是塊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騙他,下令砍掉卞和的右腳。卞和見無人識寶,便懷抱玉璞,痛哭於楚山之下。及至楚文王即位後,得知此事,文王問卞和哭的原因,卞和說:“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這寶玉被當做石頭,忠誠的卻被當做騙子。”文王知道原委後,便命玉匠將玉璞剖開,果然石去玉現,文王高興不已,命製成玉璧,起名叫“和氏璧”。楚文王見卞和被削去雙足,仍堅持真知灼見,卞和這種不惜受刑堅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為感動,他稱讚說:“卞和真是個扳不倒之翁也。”此後“不倒翁”一詞便流傳後世了。喻指那些堅持真理、不屈不撓的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