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轉眼便是三月。
在溫暖的海洋氣流影響下,幾場春雨過後,東膠的大地上已是春意盎然。
田野間,農人們正在忙著耕田播種,小孩子們則是相互嬉戲打鬧,好不熱鬧。
海岸邊,一層層的海浪不斷的拍打著礁石,碎裂的海浪翻起一蓬蓬潔白的浪花,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七彩的光芒。
一座木橋從岸邊延伸向海中,在木橋的盡頭赫然聳立著三座龐然大物。
三個多月的時間,經過數千名工匠民夫的努力,秦始皇為徐福出海所打造的三艘大船已然完工。
建造這三艘大船,耗費木料無數,其中最大的一艘,露出水麵的高度足有七八米,這還不算主桅杆的高度。
甲板上有三層樓閣式的建築,整艘大船儼然一艘海上移動宮殿,這是徐福的座駕,其餘兩艘大船稍小一點,但高度也有五六米。
三艘大船宛如三座小山,靜靜的佇立在海麵上。
此刻,木橋之上一隊隊的民夫來來往往,正不斷的從岸邊將一箱箱的物資運到三艘大船上麵。
看這個樣子,船隊在不久之後可能就要出發了。
在蓬萊城這邊緊鑼密鼓的為徐福出海做著各種準備的時候,鹹陽城卻發生了一件大事:
秦始皇突然決定東巡諸郡,並且效仿三皇五帝,在泰山封禪!
此消息一出,朝野上下一片震動,當即就有禦史冒死上諫,說泰山封禪不可行。
但是秦始皇是何許人也,他做出的決定沒有幾個人可以改變,當即龍顏大怒,將那禦史罷了官。
秦始皇給百官的理由很簡單,當初秦國統一六國後,就認為自己的功績蓋過三皇五帝,所以才稱始皇帝。
既然上古時代,三皇五帝都在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而他功績已然蓋過三皇五帝,又為何不能在泰山封禪呢?
也許是看出來了秦始皇這次是鐵了心要去泰山封禪,身為丞相的李斯不但沒有勸阻,反而極力支持秦始皇去泰山封禪。
文武百官一看,就連丞相李斯都支持秦始皇去泰山封禪,再加上之前那個禦史被罷官的事還曆曆在目,於是要麼也隨之附議,要麼就幹脆閉口不談。
文武百官們大多以為秦始皇突然去泰山封禪是要效仿古人,有些沽名釣譽的意味,其實秦始皇這麼做有更深刻的原因。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政治上是十分敏感的,對秦朝建立之後的政治狀況有著清楚的認識。
秦朝表麵上雖然統一了,但是在除了原秦國疆域範圍之外,其餘六國土地上依舊存在著很多反抗力量,其中對秦朝統治威脅最大的就是原六國殘存的貴族。
這些六國貴族們一直都在暗中積蓄力量,企圖複國,因此原六國的土地上一直都不是很穩定,尤其是在齊楚之地。
最為秦朝的最高統治者,秦始皇對這一點還是很清楚的。
秦始皇信奉法家學說,講究法、術、勢以禦臣下,講究皇帝的絕對權威,絕不容許有人反抗秦朝的統治。
所以他提出要東巡諸郡縣,在泰山封禪,一是為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功績,彰顯天子威儀,二也是給那些心懷不軌的六國貴族們一個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