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背景(1 / 2)

北宋皇朝,經太祖、太宗、真宗三代鞏固經營,政局比較平穩,生活相對安定。在數十年和平建設之環境裏,再加上倡導謙恭、謹慎、聽從,漸漸地出現了一種負效應:循默苟且,頹唐懶惰,寬怠鬆馳;漸漸地發展到百職不修,紀綱廢壞,貪汙腐敗之風蔓延;隨之盜賊四起,異族侵邊,農民起義造反的****之事也多次出現。仁宗後期,國家經濟困窘、社會風氣敗壞、國防安全堪憂,深重的外患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已經是危機四伏,美夢破滅,急需要一場大的變革,以清除積弊,振興吏風。改弦更張、變法改革已勢在必行。

仁宗趙禎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他憂國憂民,改革之心久矣!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範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整頓吏治,施行新政。但因內親外戚、各地土豪百般阻撓,且各方勢力早已成熟,根深蒂固,若想撼動,時機還未成熟。仁宗恐弄巧成拙反受其累,隨將範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調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此次改革曆經三年餘,最終宣告失敗,史稱“慶曆新政”。

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仁宗已對變革之事喪失信心之時,卻在一日偶遇五歲皇孫趙仲铖後,重燃變法之火。

因是仲铖小小年紀,竟猜出仁宗“變則亂,不變則亡”的心事,並說:“若我為帝,定變之!”

仁宗嘖嘖稱奇,隨對仲铖關愛有加。

仁宗本有三子,褒王趙昉、豫王趙昕、鄂王趙曦。還有一個養子,為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即趙仲铖之父。

褒王、豫王相繼而亡,唯剩鄂王趙曦一子。一日,趙曦突然發病,身體佝僂,殘喘於世,仁宗恐其難承大宋基業,不甚喜之。

仁宗因愛仲铖,欲“棄親立養”,將大宋江山通過宗實過度,最終交於仲铖之手,並將大宋變法改革之希望全部寄托在仲铖身上。隨封宗實為右衛大將軍,封仲铖為國光郡公。

宗實後為英宗,改名趙曙。

仲铖後為神宗,改名趙頊。

仁宗嘉佑三年六月(公元1058年),丞相韓琦、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向仁宗提出立鄂王趙曦為太子一事。因濮安懿王趙允讓突然去世,趙宗實回府服喪,仁宗以“再議”推諉。

七月,仁宗秘招合州通判周敦頤和常州知州王安石回東京汴梁述職。

仁宗對周敦頤和王安石各下一道密詔:一是命太子中舍、簽書署合州通判周敦頤在儒家、道家、佛家等學派基礎之上另立學派,作為變法理論之基礎;二是命三司使度支判官、常州知州王安石暗立“輔光門”,收納有誌之士,並賦“隨機應變”之權,作為變法人脈之基礎;另外,口諭王安石回常州去尋一人,此人天賦異稟,可保變法最終順利完成。

仁宗處心積慮,一切安排妥當,終在仲铖即位後(公元1067年),由王安石推行變法。此為後話。

仁宗在王安石臨行之時,交與他一張字條,作為尋人之方向,並言此字乃是國師張天駿所留,上寫:

天外之石藏於身,

本為凡類入道真,

他日出關踏凡時,

驚天動地輔光人。

此四句話一出,便立刻引起朝野上下一片漣漪,刮起一陣腥風血雨!卻不知,直至六年後此話方才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