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不常不敢耽擱,奉命前往。
進王府,史不常見到豫王便為其把脈。他發現豫王腹內有一團火氣橫衝直撞,很難捉摸。依他所學經驗,豫王乃是中了“灼屍蠱”。
“灼屍蠱”乃是大理國苗疆一帶邪惡蠱師害人之術。蠱師利用蠱蟲,在七七四十九日裏喂食各類火毒之物。大功告成後,將蠱蟲收入蠱罐內收養,每日隻需喂食一次,多年不亡。欲害人之時,蠱師隻需悄悄將蠱蟲放入那人身上,蠱蟲自會尋機,或耳、或鼻、或口、或臍,凡有孔之處皆可進入體內,半日便可發作。發作後,中蠱之人腹內如火烤油煎一般,痛苦不堪。然最壞之處,此蠱一旦發作,隻有六個時辰活命。六個時辰後,中蠱之人五髒六腑皆化,隻剩一副皮囊。若中此蠱,並非無救,需找尋一十二種至寒之物,食之便可解除蠱術,蠱蟲自毀於體內。可這十二種至寒之物所存之處天南地北,且有四季之分,一般人很難在短時內集齊。換句話說,除非之前手內已存足所需,否則中蠱之人必死無疑。
史不常詳問王府下人,得知豫王乃是在一個時辰前發作,於是斷定,豫王還有五個時辰的壽命。說來也巧,史不常曾研究過苗疆蠱術,對“灼屍蠱”亦不陌生。他手中已存有十一種至寒之物,唯缺一樣“白鱔”。此鱔並非河鰻,乃是在深山洞窟中、石縫積水內生長,終生不見日光,通體雪白,無目,肉粉而寒,罕見至極。史不常著人將家中那十一種至寒之物取來,送與豫王府,自己則騎快馬火速趕往汴梁城西北百五裏路覆釜山中。
覆釜山分屬河北西路懷州河內郡(今河南焦作),因魏晉時期“竹林七賢”在此山相與友善而名聲在外。此山曆史悠久、風景秀麗,自是不乏文人墨客常往。前朝大唐名人錢起遊曆此處之時,曾作詩曰:“崖石亂流處,竹深斜照歸。主人臥磻石,心耳滌清暉。春雷近作解,空穀半芳菲。雲棟彩虹宿,藥圃蝴蝶飛。惡囂慕嘉遁,幾夜瞻少微。相見竟何說,忘情同息機。”雖是懷念孫登之詩句,卻更顯此山之妙。
史不常為何來到此處?隻因他年少之時,曾來此山尋醫問道、修行“無虛太極拳”法,得知此山百家岩有一處山洞,聽說洞內有“白蛇”,奇毒無比,遊人亦不敢往。不常懷疑此物就是“白鱔”,所以直奔而至。
雖屬僥幸,但史不常為救豫王,隻有冒險一試。
來到百家岩,史不常根據記憶,輕車熟路,跟快找到那口山洞。遂取火折進入其中。
洞內蜿蜒曲折,處處濕滑泥濘。約走近一裏,山洞變窄,隱約傳來流水之聲。
史不常跌跌撞撞,終於找到一處水潭。潭內積水不深,清澈見底。不常合鞋進入水中,隻覺冰涼刺骨。亂尋之中,不常從一處石縫中看到一團白色之物,心中激動萬分,便伸手去抓。
卻不知史不常是否抓住那物,且是否就是所尋“白鱔”?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