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王牌對王牌(1 / 2)

敵對的兩隻軍隊拉開陣勢準備決戰,交戰之前一方的隊伍中突然衝出一員大將。大喝一聲,向敵人邀戰。這時對麵也衝出一員大將,互相怒斥對方是不義之師後,兩人策馬大戰。一直打得混天暗地,終於一將得勝,然後勝方鼓聲雷動,全軍向敵方掩去,不久之後勝負立分。

這是銀雷前世看的《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戰鬥場麵,他也知道三國時早已摒棄了這種戰爭方式。不過羅貫中的寫作功力十足,筆下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銀雷前世讀的時候還是愛不釋手看得津津有味。三國演義中的戰鬥場麵固然是家的社稷之言,不過這種戰鬥場麵在中西方曆史中都出現過,而且曾經長期保持。

這種戰爭方式的出現是有一定曆史根源的,像在中國春秋之時,由於諸侯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而且很多諸侯之間都是親戚,所以他們之間的戰爭目的是使對方臣服為主,而不是滅其國奪其地收其民。所以當時諸侯之間的戰鬥並不慘烈而且有一套嚴格的道義規則。

受當時禮製約束和宗法迷信影響,戰前首先要金鄉祭祀占卜,然後召集軍隊舉行誓師禮。和現在的戰前動員一樣,都是自己上承天命,真理在自己這方,對方如何殘暴無道,違反天命,正義的一方一定必勝。然後約束部隊,嚴明紀律,當時的諸侯都知道內戰下手時要輕點。

兩軍到達戰場後,先要派遣使者到對方軍中請戰。例如晉、齊之戰前,齊侯派使者請戰,說: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敝賦,詰朝請見。(您帶領國君的軍隊光臨敝邑,敝國的士兵人數很少,請在明天早晨相見。)晉軍主將闋郤克作答,先講晉與魯、衛是兄弟之國,故來援助,最後說:“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我們隻能前進不能後退,您的命令不會不照辦的。)雙方用這樣客氣的外交詞令,像邀請對方赴宴一樣最後決定第二天早晨決戰。

在正式開戰之前,還要派勇士去對方營地踢場,以鼓舞自己軍中士氣,挫對方士氣。也如晉、齊之戰前,齊使請戰後,齊國的勇士高國乘戰車衝入晉軍,用大石投擲晉軍,並擒獲晉軍,奪其戰車,將車係在齊國營壘前的桑根上,並大呼欲勇者賈餘餘勇!(要勇氣的人可以來買我剩下的勇氣!)看來古人在戰場上也不缺乏幽默,不知道勇氣怎麼賣,多少錢一斤。

正式開戰前,兩軍先要擺好陣式,所謂不鼓不成列,然後才堂堂正正地展開戰鬥。戰勝以後,又要祭祀,迫敗者盟誓,回國獻俘,在春秋初還有時將戰利品和俘虜獻給周王。

不過這種規則卻被中原視為蠻夷的吳國打破,他們完全不講這一套,作戰手段在當時顯得極其陰狠。在東西方被稱為“武聖”的孫武,出生在齊國,卻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如果說僅僅因為吳國強大實在有些不通,當時一些諸侯國實力隻在吳國之上,不在其下。還是因為吳國務實的軍事作風和他所提倡的“兵者,詭道也”相符合,在吳地才有施展拳腳的條件。當時其它諸侯國雖然已經開始為了勝利不擇手段的趨勢,像宋襄公與其說愚蠢,不如說這個老實人不適應這種規則的改變。但是這隻是一種趨勢,不會宣之與口,更不會以此為作戰的原則,大張旗鼓的全麵實行。孫武之後,中國的軍事思想才發生全麵改變,戰爭不再像一場演習。

但是當銀雷聽到消息時覺得十分詫異,在看到前幾天不同種族之間的殘酷廝殺後,又開始這種充滿浪漫主義的戰鬥,銀雷覺得自己還是不懂這個世界。他在問布萊克後,他了解到這個世界的戰鬥英雄主義色彩很濃厚,有一套嚴格的作戰規範,雖然是道義上的,但大多遵守。事情已經決定了,這也不是銀雷可以幹涉的,倒是布萊克對這件事興致極高。他向科薩爾將軍提出幾次申請參加這次戰鬥,可是布萊克的實力雖然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經驗和資曆都不夠。而且作為尤米裏緹騎士團的新進人員,沒有參加過騎士團正式的戰鬥,和其他人的配合上可能會出現問題,所以他的申請都被打回來了。曆史上和獸人之王正麵交鋒的人類勇士不多,如果能夠勝利,這次戰鬥一定會被載入史冊。錯過了這次機會,布萊克覺得十分可惜。

第二天中午,獸人的大部隊果然如約定遠遠的觀戰,在北麵城門前空出大片的空地,即使想違約作弊也要一定時間後才能殺過來。這時的天氣並沒有絲毫好轉酷寒依舊,城頭的銀雷久居大荒原這苦寒之地早習慣了寒冷,可是還是時不時在淒厲的寒風中打幾個哆嗦。而一千獅族獸人排列成整齊的隊伍站立在空地中間,他們身上隻穿著少量的衣物和全副金屬頭盔及鎧甲,這些盔甲一眼可以看出來是由人類的盔甲改裝而來。平均身高不足1.7米的人類的盔甲改裝後穿在身高幾近兩米的獅人身上並不合適,看起來十分簡陋,不過他們的大部分要害還是被保護住了。據銀雷所知,獸人還沒有掌握大規模冶煉金屬技術,十分缺乏鋼鐵等金屬。不過將現成的鋼鐵製品進行簡單的加工還是可以的,獸人的鋼鐵等金屬一般優先加工成兵器,而且還不夠用,所以不象人類士兵一樣注重防護。想要金屬盔甲的戰士隻能從人類那裏搶奪,不過搶來的盔甲對身形各異的獸人並不都適用,像獅人、熊人搶來了也不能直接使用,需要花大力氣加工。從這裏看出這隻全部裝備鐵甲的部隊,是獸人花了血本建立起來的。